建生态农业 做旅游文章 促社会和谐
记者 严细火
走进贵溪市余家乡,虽为寒冬却生机盎然。漫步田野,青山葱茏,绿树掩映,水库明净,鱼翔浅底,农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从村民一张张笑脸中,记者深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那样的安康幸福,和谐惬意。在采访中,余家乡党委书记李顺玲兴奋地告诉记者说:“这是我们狠抓稳定,夯实基础,兴旺旅游,发展特色农业的结果。”
夯实基础 谋求跨越
余家乡党政领导十分清楚,要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不行的。要致富,先修路。在公路建设上,他们总结了过去余家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抓住了大好时机,着力发展乡村公路,为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两年来,全乡共筹措资金近400万元,完成六条村组公路的硬化,总路程达22公里,现在所有通村通组公路已列入省交通厅项目规划。乐流、坂庄公路正在测量和预算,即将开工建设,2006年初,该乡荣获鹰潭市“十五”期间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全乡中小学危房改造形势喜人,余家中学进行了大规模校舍建设和校园扩建,新建了教学大楼和学生公寓,扩建了体育场。余家中心小学新建了教学楼,球源小学改善了教师住房条件,坂上小学完成了教学大楼工程扫尾,庄源小学实现了整体搬迁,孟青、坝上两村小学合并又已新建校舍。2006年全乡总投资额为212万元,中、小学危房改造将全面结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他们多方筹资,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全乡4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水库进行了维修、除险加固和防汛备料,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
做旺旅游 壮大经济
建生态农业、扬区位优势、做旅游文章、促经济发展,这是余家乡党委、政府对该乡今后发展的战略构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为此,他们以集镇建设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财政增长。集镇建设经过余家乡两届党委、政府的规划,2005年终于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们总结了整个贵溪乡镇建设集镇的成功经验,结合了城市建设和旅游建设规划的特点和要求,按照集镇建设的报批程序办理了各项手续,高起点做好了余家集镇建设控制性详规,对集镇建筑风格进行了认真调查和评估。由于集镇建设的带动,招商引资额度大幅度增长,2005年招商引资完成2100万元,2006年一季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已达到3000万元。到目前为止,该乡已完成财政总收入13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8%。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做好旅游文章。余家乡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有香炉峰、狮子岩、清代古城堡等旅游景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的潜力巨大。配合乡村旅游年活动,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进程,逐步把旅游服务做成该乡一大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新型园林式农庄。目前,庄源村以黄栀子为主的800亩中药材种植已形成规模,产生了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的坂上、坝上等村共160公顷的土地开发项目已经完工,坂上2000亩的速生林已栽苗,有望推动全乡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该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扩大了滴水村草莓示范基地的种植规模,已带动多家农户参加,示范效益明显,吸引鹰潭、余江、贵溪及外地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改善环境 美化家园
发展乡村旅游就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余家乡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乡党委、政府始终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未经规划的村庄,不再审批建房。2006年,该乡已有14个自然村作为新农村示范村制定了建设规划,有8个自然村的规划已经完成,有6个村规划测量已近尾声。余家村龙咀组在挂扶单位的帮助扶持下,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共筹得资金14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动。该村共拆除空闲破旧房屋420平米,根除路障1000平米,硬化了500米出村公路、420米环村主干道及450米的门前小道;建成了绕村近600米的排水沟,拆除了村前22座破旧厕所,平整村内坑洼地带达10000平米,对休闲广场进行了初步规划和建设。龙咀村的新农村建设探究了旧村改造的模式,为全乡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如今,该乡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乡政府已设立1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按1万元每公里的标准补助公路硬化。
乐流公路、坂庄公路改造正着手进行。据乡党委书记李顺玲介绍,2006年,该乡现已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完成小集镇建设征地1100亩,平整土地415亩,余家已逐步成为外来投资的热土。今年1月15日,该乡与东莞天恒集团正式签约五星级国际大酒店,预计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4万平米。该项目已经进入设计阶段,预计2009年正式营业,此项目将有力地提升鹰潭旅游行业的档次,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排忧解难 化解矛盾
余家乡从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着手,努力解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了社会和谐。2005年,该乡已全部取消各种农业税费,农民实现了合同内的零负担,全乡农民得到政策性补贴173.45万元,对早稻施行了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规范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落实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全面推行了村帐乡代管制;中小学教育施行了“一费制”,对贫困生施行了“两免一补”,共有2210名学生受益,补助金额31万元。农村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该乡共有545人获得大病住院报销,报销医药费51.2万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经过乡村干部艰苦细致的工作,农民群众参保率由2003年的30%增长到2006年的80%。2006年全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7141人。积极实施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了计生宣传教育,认真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为8户农村二女户办理了养老保险,全乡共有25位60岁以上老人受到计生奖励政策扶助。如今,余家乡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持续三年被评为我市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