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富农家
杨金辉 记者 夏东华 陈剑
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无论什么时候来游玩,你都可以感觉到她的奇异和变化多端。春天,绿染枝头,红闹山坡,鸟鸣空谷。晴则金光四映,红绿万端;阴则烟雨空蒙,云海变幻。夏天,横柯上蔽,绿荫如幕,疏枝交映,寒生树影,幽静深远。秋天,天高云淡,蝉鸣千转,红叶满山,瓜果飘香。冬天,或明静摇落,万物静谧;或银装素裹,梅香暗送。这一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好去处便是龙虎山景区上清镇熊家村。
熊家村位于龙虎山景区天门山脚下,为上清镇泉源村的一个村小组,全村有50户,约230人,人均收入5200余元。龙泉水像一条玉带从村前缓慢绕过。今年以来,熊家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按照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协调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则,结合旅游定规划、注重基础抓硬件、高位推动有保证、规范管理建新村、发展产业强经济。做足生态旅游文章,开创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结合旅游定规划。熊家因为自然环境的优势和硬件设施的完善,目前已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的典范。在新农村建设启动之初,该村便按照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前瞻性、特色性、功能性。从村庄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从既有利于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又利于乡村旅游发展须要出发,设计理论融旅游规划与村庄规划为一体,将排水沟、路灯、公厕、垃圾池、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纳入规划的同时,结合熊家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经过“入口开放景观区”、“新客栈旅游接待区”、“农家乐”旅游接待区三大功能区布局,顺水推舟,科学规划,进一步丰富天门山旅游的观光内容,形成独具乡村风味的集旅游、生态、休闲为一体的高品味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村。
按照这一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乐”旅游接待区着力完成了五大工程。一是道路硬化工程,主要是熊家村对外交通道路的硬化和村内步道硬化,落实养护措施,达到路面平整,边沟规整,排水顺畅。二是环境治理工程。重点解决垃圾清理、卫生保洁、不符规划的乱搭乱建现象。三是绿化、亮化工程。路旁植树、栽花、种草,村庄内见缝插绿,各户宅前屋后绿化到位,与村庄整体有机结合。在村内步道安装照明路灯。四是改房、改厕工程。五是景点改造、修复工程。
——注重基础抓硬件。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难题便是资金的问题,由于思想上的依靠心理,曾有部分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由国家投资。但当国家政策性补助资金到位后,又有些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想要多占多得。针对这种现状,除了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外,在对熊家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上,经过政府奖励和扶助机制的创新,形成“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挂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由景区、镇以及市纪委、市人事局、市国税局、市委党校、市农发行等六个帮扶单位采取包项目、帮资金的方式;村民承担拆迁、建设和管理费用,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在村民拆旧建新中,景区按房屋改造奖励办法对符合规划的进行政策奖励或实物扶助;对改建三格式厕所的,每户室内补助300元。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目前,已投入资金70多万元,用于改水、改厕,旅游步道、路灯建设,休闲广场和村内步道的硬化、绿化等。
熊家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从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突出视觉美感,又注重实用功能。村里的休闲广场,占地400多平米。原先是一块荒地,杂草丛生,村里根据地形地势,进行了适当的清理和改造,成为村民休闲、娱乐、交流的好去处。坐在大树下,听涧水潺潺,望云卷云舒,有天人合一之感。村里的龙泉井是一口活口井,水源是从后山下聚集,经过地下泉眼从井边喷发出来的。井不深,原来分为上下两级,上一级是村民的饮用水,下一级则是用来洗衣洗菜,流到末端,成为牲畜饮用和冲洗马桶。因为没有有效的防护,污水横流,既不美观也影响了村民的生活。新农村建设启动后,该村按照“三叠式”进行改造,强化各级功能,对井的周边进行了绿化,并拉长二三级之间的距离,营造出“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高位推动有保证。熊家村新农村建设能取得实效,要害在干部,重点在班子。景区、镇、村三级书记抽调了两名指导员,指导选举了村理事会,施行“市挂点扶持、区规划指导、镇专项推进、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市级挂点单位负责政策资金扶持以及市级相关部门的协调支持;区级有关部门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和督导检察;镇专项工作组负责驻点指导、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理事会负责新农村建设具体工作的落实,带领群众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在强化组织保证的同时,坚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引导村民摒弃“等、靠、要”的依靠思想。一是组织学习取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到邻近地区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引导村民破除小农思想,学会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二是加强思想教育。2006年的大年初一,区、镇的主要领导便在熊家村召开村民座谈会,对在熊家开展新农村建设事宜进行广泛宣传动员。三是村组干部带头示范。天门山旅游开发之初,该村党支书第一个办起了农家旅馆,产生了熊家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家乐项目雏形。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理事长又主动拆除自己家中有碍规划的房屋,按照“挑檐瓦、花格窗”的农家小屋改造到位,同时动员自家兄弟也拆除违规房,为村民作出了表帅。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各级干部的倾情投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熊家村才得以旧貌换新颜,激发出生气勃勃。
——规范管理建新村。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庄环境变美了,还需有效的管理使熊家的新农村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他们一是强化规划管理。按照总体规划,参照《龙虎山村镇居民建房通用图集》标准,严格建房审批手续,禁止利用新农村建设来违规、超标准建房。严格施行一户一宅制,并按规划设计建设。二是建立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由理事会牵头,为每户村民统一购置了塑料垃圾筒;雇用了专门的卫生清洁员和保洁员,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定期清运出村;清理硬化排水沟,拆除卫生状况极差的坑式老厕和露天粪坑;大力宣传“卫生文明歌”,基本解决了禽畜粪便、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等不文明行为。三是加强对理事会的管理。理事会工作模式施行“阳光操作”,村民有疑虑的,可以要求参加理事会议。在进一步明确理事会的工作职责之后,引导村民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在全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法治宣传教育试点工作。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重点学习了《新农村建设法治宣传教育读本》,发放宣传资料120余份,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帮助解决各类纠纷,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产业强经济。“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熊家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其地缘优势和生态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该村牢牢扣住“抓特色、创品牌、求效益”的方针,目前,天门山养生茶、笋竹两用林、旅游配套服务已成为熊家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熊家村地处山区,空气质量好,无污染,村民历来有种茶的历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天门山养生茶逐渐成为一大卖点。如今,熊家村已种茶叶450亩,村民人均增收150元。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天门山养生茶已成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村民采茶、制茶的过程都将成为乡村体味游的重要环节。当我们看到这绕村而长、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就想到了熊家第二大经济支撑业,那就是笋竹两用林。熊家四面环山,村头樟青水绿,生态极佳,适合笋竹生产。在笋竹两用林建设中,该村突破传统的木竹价值,赋与绿色、生态、休闲的新意味,置石桌石凳于林中,适当分布休闲小物件,可健身、玩耍、游玩,尽享天然之趣。目前,熊家村已种植笋竹两用林600亩,村民人均增收120元。
——生态旅游富农家。他们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以旅游业为依托,从配套旅游服务入手,开展绿色生态农家行,打造休闲生态游,先后举办过农家特色菜大赛,引导农家饭庄的特色设计,开展农家饭店的星级平定工作等。目前,全村有农家餐厅12户,茶庄2户,农家旅社6户,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直接参与旅游人数达80人,旅游创收18万元。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成为熊家新农村建设强大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