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旅游、文化相辉映
记者 林卫东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鹰潭,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秀美、古迹众多、民风淳朴、风情独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文化景点量大面广,山水文化与文化山水情境交融,真可谓“丹峰夹碧水、密林藏怪石、苍山挂飞瀑、候鸟映湖光,道佛儒文化兼容并蓄,民俗风情熠熠生辉”。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道都”的龙虎山,更是形成了“溯道教之源,揽泸溪之胜,探崖墓之奇”为特色的旅游“三绝”,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可以说,造物主和先人留下的这些宝藏,既葆有自然资源优势,又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内涵。
鹰潭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外在价值表现的理念,充分挖掘、发挥鹰潭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风情浓郁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好道教文化这张牌,努力增加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含量,积极打造新品牌,使鹰潭旅游业富有活力和魅力,实现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
——以文化品牌创建旅游品牌。大凡成熟的旅游市场或是人气极旺的景区、景点,无不是以文化底蕴为支撑,实现秀美自然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近几年来,鹰潭市重点围绕道教文化、崖墓文化、水浒文化、角山文化、古越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发掘,使嗣汉天师府、大上清宫、仿古升棺演出等人文景点的建设不断完善,成为鹰潭的经典旅游品牌。
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宫内伏魔殿内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108将的出处。庄严肃穆的宫观、参天蔽日的千年古樟让人如同徜徉在历史长河,真切感受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的精髓真谛。龙虎山1900多年的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鹰潭旅游文化资源中的精品。
2005年,首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在龙虎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国内外经济界、道教界、学术界知名人士200余人参加盛会。同时,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派出了道教代表团参加了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庆典,进一步奠定了嗣汉天师府道教祖庭的地位,也在国内外唱响了龙虎山、天师府这一文化旅游的品牌。
鹰潭在打古文化牌的同时,打好红色文化旅游牌。鹰潭境内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轴心——贵溪周坊、赣东北苏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贵溪白田乡“四门山”、以革命烈士姓名命名的苏区——贵溪志光乡,还有闻名的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地——上清桂洲、继鲁迅之后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光辉典范——邹韬奋故里余江、中国血防的一面旗号——余江血防纪念馆等等,经过认真发掘后,都已成为鹰潭旅游品牌,成为鹰潭旅游品牌的“卖点”。同时,按照互动共进,互补共赢的原则,将散落在境内的一个个独立的“卖点”串珠成链,连体连片,形成品牌效应,推动了鹰潭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文化魅力促进旅游推介。独特的文化魅力是旅游推介的大“卖点”。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是鹰潭旅游的特色和亮点,也是鹰潭在对外开展旅游推介、促销等活动中的金字招牌。鹰潭市两年一届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在国内外已经创出了影响,创出了品牌。2005年中国(鹰潭)道教文化节暨第九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以及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庆典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龙虎山的知名度。
鹰潭对外旅游宣传口号“华夏道都,魅力鹰潭”便鲜明地表现了道教文化在旅游推介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北京、上海、厦门、杭州、南京、南昌等地无不留下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的身影;积极组织参加省政府、省旅游局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的旅游推介活动;自2004年起,持续三年,分别向江浙地区和粤东地区开出“旅游大篷车”,载着“华夏道都”到各地大小城市进行宣传推介。在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中,鹰潭做足、做透、做深崖墓文化这篇好文章,以特取胜,以奇促销,以深究其文化内涵扣人心弦,吸引眼球。
龙虎山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战国崖墓群,在人类崖墓文化中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一绝,并以其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文物丰被誉为“天然考古博物馆”,是研究古越族史及中国纺织史、乐器史、音乐史等学科的珍贵宝库。然而关于这些百米悬崖绝壁洞穴中的棺木却有许多千古之谜。鹰潭市先后在北京、杭州、福州、武汉等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悬赏40万元,征破解之道。无疑这种形式别样,富含文化内涵的推介活动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效果,获得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应,在当地媒体和市民中激起不小波澜。2005年5月,鹰潭市举办的龙虎山崖墓文化科考活动,更是大手笔,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哈佛大学、韩国国立文化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对崖墓悬棺葬地的选择、棺木的吊运、墓主人的身份及族属、墓葬形制、葬品文化特征及历史价值等作出评估。这既是一次规模空前,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科考、科普活动,同时经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周边地市新闻媒体浓墨重彩的报导,提升了人气,扩大了影响,做大了旅游,聚集了财气,促进了发展,从而让世界了解鹰潭,让鹰潭走向世界。
——以文化理念贯串旅游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就是两者优势的互补,没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开发,只能是浅层面的,低层次的。鹰潭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列为我市“三项重点工程”之一,提出构建“以龙虎山景区为龙头,市区为腹地,贵溪、余江为两翼,道教文化为特色,吃、住、行、游、娱、购相配套,景区、市区联动,旅游、文化互动”的我市大旅游格局。遵循这一发展思路,鹰潭在旅游开发中,十分注重引进文化理念,一以贯之地融入于旅游开发整个过程。
去年,鹰潭邀请中组部、团中央赴赣“博士服务团”的专家,帮助完成了市旅游规划和龙虎山景区规划的全面修编,对景点进行了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水浒文化、古越文化、角山文化的发掘和包装,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确保旅游开发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
尤其是2005年中国(鹰潭)道教文化节暨第九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开发的旅游项目,完全承载了道教文化、古越文化、水浒文化和地方民风民俗的内涵。在天师祖庭正一观举行的开幕式“相约道都山水间”,充分展现道家文化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的意境;正一观至桃花洲的十里黄金旅游线上展现天师茶艺、越女浣纱、“交恋”传情、古越婚俗、仙都古韵等20多个以情境演出为主的旅游项目。这些旅游项目,织就了一幅幅景在画中、人在景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情旅游画廊,充分展现了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带来的神韵和深度,其中部分项目已经为龙虎山景区采纳,作为景区重点推介项目。
正如歌曲《这山这水》中唱道的:“这里的山,处处都有仙的行踪;这里的水,处处都有龙的身影”。鹰潭,这座新兴的旅游胜地,向人们展现出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让人们找寻到回归自然的无穷乐趣,为人们提供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的绝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