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给农民带来实惠
周永亭
一栋栋粉刷一新的特色民居建在了公路两旁,农民在自办的农家旅馆里正忙得不亦乐乎……走进龙虎山景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旅游业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据悉,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龙虎山景区积极按照“以旅游助农”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旅游与促进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有效促进了景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5月,仅旅游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同比增长20%。
以旅游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龙虎山景区下辖两个乡镇、120多个自然村,80%人口为农业人口,如何把旅游产业蛋糕做大,吸纳更多的农民参与旅游,一直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景区先后制订并下发《关于扶持乡村旅游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旅游就业的积极性。地处天门山景区的熊家村,2002年以前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自天门山景点开发以后,村民熊胜球等人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利用自家庭院办起“天门山庄”农家旅馆,吸引周边城市客源,由于经营得当,当年收益达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其他农户也纷纷办起了特色小吃、农家茶庄等服务项目。2005年,全村农家旅馆发展到13家,茶庄6家,80%的农户参与旅游,实现人均旅游收入8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专业村。在景区,旅游业收入已成为许多自然村的主要财源。据统计,目前景区共有2600多位农民直接或间接参加旅游业,全区农民旅游人均收入达1000多元,旅游业正成为景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以旅游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伴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景区的农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5年?仙水岩主景区旅游接待人数达27万人?这为景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了把握这一资源优势,景区顺水推舟,大力扶持农户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项目,领种绿茶、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先后建成了天师板栗基地、天师茶基地等5个农产品示范基地。此外,景区还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筹资建成了九曲洲生态园、金山板栗观光园、天师养生茶园等一批集采摘、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既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又丰富了旅游产品。
以旅游带动农村面貌改观
景区的许多旅游资源与农村融为一体,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与面貌直接影响到景区整体形象,也关系到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景区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帮扶农村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接待设施。先后筹措资金5000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工程,建成了七通八达、犬牙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100%行政村通水泥公路,90%自然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积极实施村民建房规划,对景区范围内“二点一线”(龚资线、圩桂线、泸溪河)的村庄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安排资金100多万元,在全国首次采用政府奖励农户改造房屋的办法,鼓励农民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居工程,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陆九渊文化村、张家新村等一批装扮一新的新农村成为龙虎山景区一道靓丽风景。此外,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大力开展了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景区的村容村貌呈现出面目一新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