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铜人雕像每天坐3小时不动
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于22日闭幕。文化节上,各种艺术品展览和精彩演出让人琳琅满目。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好的一面,许多演艺人员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22日,记者走进这些幕后英雄,了解他们的故事。
![]() |
竹排琴演奏者:每天练习7小时手心磨起老茧
走进主馆赣州展区,有一排格外引人注意的低音竹排琴,竹排琴发出的优美乐声,引得不少过往市民驻足观看。演奏者赵小姐透露,自己并非专业演员,竹排琴演奏也是首次在生态文化节上亮相。这台乐器是生态文化节前夕才研制、组装起来的,已经过好几次调试。记者看到,赵小姐演奏的这台竹排琴长约2米,分上下两排,分别由9根和14根碗口粗的竹管拼制而成。演奏时只需用拍子敲打竹筒,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来。
由于是新乐器,练习任务显得特别紧迫。“每天至少要进行7个小时的练习,从10月下旬开始,我坚持练习了18天。”赵小姐称,由于竹排琴琴身长约2米,跨度较大,因此演奏起来须要左右跑动,体力消耗也比较大,每天练习结束时经常已是筋疲力尽。而演奏工具是用乒乓球拍改装而成,长时间的练习使得赵小姐的手心磨起了老茧。“要害是须要很好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只有拍准合适的竹筒才能发出和谐的音调。”她笑着说,虽然练习过程辛劳,但自己觉得收获颇丰。
金色铜人:面对闪光灯也不能眨眼
在主馆鹰潭展区,门口木台上坐着的两位金色铜人雕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两人全身一片金黄,在灯光的照耀下愈加光线刺眼。
扮演铜人雕像之一的夏海辉告诉记者,他和另外两名同事轮流上台展现。“每天得坐三四个小时,每坐半小时就休息10分钟。一坐到台上,摆好造型后,就尽量要求自己不能动。时间一长,感觉人都木了。很多人来拍照,面对闪光灯,我们也可以维持不眨一下眼睛。”
夏海辉告诉记者,“我们化妆用的涂料都是油彩,就是画京剧脸谱的那种。”衣服鞋帽都是事先涂好的,演出前自己对着镜子化妆,不到10分钟就可完成。可卸妆就比较麻烦了,差不多要半个小时,要用温水加上肥皂使劲搓,才能卸妆。
当被问及吃午饭该怎么办时,他笑着说,吃饭时擦掉嘴巴上的油彩就可以。“但这个时候一般都最搞笑,和同事一起吃午饭,就似乎看着一只铜像在进餐。”
木雕艺术家:慢工细活才能出精品
在主馆萍乡展区前,一大群人围在一起看热闹,原来是木雕艺术家彭国龙在专心致志地雕刻一幅雕像。凿子在他手里应用自如,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木雕还只是一个半成品,但上面雕刻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而出。
趁着休息时分,记者与彭国龙聊起了天。彭国龙告诉记者,一幅木雕须要六七个月时间才能真正完工,包括选材、初雕、细雕、精雕、打磨、打底、上色等十几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格外重要,一点都不能马虎。木雕工艺属于萍乡的传统工艺艺术,并且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萍乡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文化项目。
当记者问到这些木雕的价格时,彭国龙介绍说,“这个半米长的木雕要3万元,这个半成品将来也要2万元左右。”见记者表情惊骇,他解释说,萍乡木雕一般都是选用上好的木材整木雕刻,费时费力,而且在雕刻过程中,如果有一点不仔细,木雕就会变成废品,失去价值。
赣州脐橙人:蹦蹦跳跳大汗淋漓
此外,在主馆赣州展区,有几位“脐橙人”做出各种姿态供人们拍照,可爱的样子加上蹦蹦跳跳的动作吸引了很多孩子的目光。
当这些“脐橙人”摘下厚重的头套,记者发现演出者满头都是汗。“我们是南昌理工大一的学生,义务为赣州脐橙做宣传,也算是为家乡的发展出点力吧。”演出者小常告诉记者,每天面对几百人的合影要求,他们要精神抖擞地摆出各种姿态,再加上厚重的衣服,基本上几分钟下来,身上就大汗淋漓。“累点热点没关系,最主要的是很多小孩子喜欢我们,他们拉着要和我们合影,我感觉蛮值的。”小常说。
记者沈澈清、实习生王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