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农村清洁工程:清洁美丽乡村入画来[图]
2009年以来,我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52879个自然村、559个集镇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试点。目前,我省村容镇貌初步达到了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效果。
在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如今已看不到成堆垃圾,房前屋后看不到散落垃圾,田间地头看不到暴露垃圾,河塘水渠看不到漂浮垃圾。
走进农家,自来水、水冲厕、沼气灶、太阳能、有线电视,甚至电脑已基本普及。新农村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
清洁美丽的乡村引来游客前来观光。胡敦煌摄
一项重民生、顺民意、惠及全省3200万农村百姓的德政工程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农村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垃圾围村、垃圾进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且长期依靠大自然降解的局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富而思洁、富而思美。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省3200万农民迫切的追求。
省委书记苏荣指出:“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尤其是垃圾无害化处理,事关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事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事关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和富余文明江西建设目标的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性难题……”
2009年5月底,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鹰潭市召开,我省拉开了全省大规模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帷幕。会议传达了省委书记苏荣关于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批示,省长吴新雄出席会议并作出部署。省政府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列入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进行考核,明确了任务、要求和奖惩措施。
我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勾画了乡村旧貌变新颜的蓝图:每年在5万个左右自然村和500个左右集镇探究建立适合省情、乡情的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垃圾处理实现一年试点启动,两年面上推开,三至五年大见成效。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继“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县城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后的又一生态建设工程。为此,省财政专项安排了1亿元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资金,各地探究建立了“市县为主、省里奖励、镇村共担、农(居)户适当出资”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经费保证机制。据了解,全省共投入农村清洁工程资金7.4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4.57亿元。
农村垃圾处理工程似如雷重锤,擂响了赣鄱田野建设清洁优美乡村的雄浑鼓点。
一个符合江西农村实际的“3+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新模式
农民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改变就是一场革命。
我省以“农村环境有明显改善”为目标,创新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的模式——符合江西农村实际的“3+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即确定农(居)户、保洁员、村(居)民理事会3个责任主体,采取5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路径。“3+5”模式的推广,对有效杜绝农村垃圾不分拣、不减量、不回收便简单填埋(焚烧)、一埋(烧)了之的做法,起到了要害作用,受到了中农办的肯定,并向全国推介。
“3+5”模式,简便实用、科学规范,基层群众易接受、好操作,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在贵溪市志光镇周塘村,从村道到农民家中,看不到任何纸屑、塑料袋和瓶罐等生活垃圾,村里采用三类垃圾的五种处理方法,建有集焚烧炉、晾晒池、回收品储藏房于一体的垃圾处理系统。村民们兴奋地说:“村子环境卫生好了,住得也舒心,我们举双手欢迎呀!”
周塘村的变化是我省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建立农村新社区,构建美好生活的一个侧影。
各试点村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操作标准,对农村垃圾进行分拣分类无害化处理,将厨余垃圾和秸秆用作沼气投料或沤肥处理,对金属、塑料、玻璃、电器、废纸等可利用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用作铺路或在低洼地堆填,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由供销等部门统一搜集封存,对枯枝落叶、小纸屑等其他垃圾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鄱阳县多管齐下,不让垃圾流落到鄱阳湖、不让污水流入到鄱阳湖、不让泥沙流失到鄱阳湖,将沿湖纵深2公里内的300多个自然村建设成了生态渔村。
“3+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新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面貌,以前到新农村建设点是,走过一批“垃圾村”,看到一个示范村;现在是,走过一村又一村,个个都是清洁村。
一项巩固治理成果、永保乡村美丽的工程
农村脏、乱、差面貌的改变,一时容易持久难。如何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这件难事变成平常事,让治理成果得到巩固,这又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程。
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计划,与农村空闲地植树造林、改水、改厕、沼气建设结合起来。在各个试点村,每户农户都配备了“两桶一袋”(沤肥垃圾桶、焚烧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袋),建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不少农户群众开始养成自觉分拣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的习惯。为防止“脏乱差”现象回头,各地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目前,全省5万多个试点村中已配备保洁员59549名。
建立村民理事会,由理事会自治。在武宁县宋溪镇张坪村,农民兴奋地说,在理事会成员的组织下,他们村建立了农户门前三包和卫生清洁检察评选制度,每个季度检察评选一次,并将卫生维持清洁农户报镇清洁办,授予奖状,以巩固治理成果。与张坪村一样,全省各试点村经过组建村民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卫生评选等,加强村庄卫生保洁管理,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承载起全省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巩固原有试点村镇的基础上,全省新选择3万个村点、500个农村集镇,从去年11月到今年10月,按照村镇联动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省农民将更充分地分享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成果,赣鄱田野上的美丽乡村将会越来越多。
记者宋海峰 实习生刘家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