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点亮灯盏 给力发展[图]
党建,在鹰潭已探索出一条走出“务虚”困惑,讲求“务实”真功的好路子。
到乡镇办事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所有乡镇的办公大楼国徽高悬、国旗招展,修葺一新,路口的交通指示牌会带你前往;到了乡镇政府不用担心找不到办事的人,每位干部的分工、照片、电话、在岗与否在公示栏可以一览无余。
更多的鹰潭人发现乡村集镇规划合理,主干道绿化、美化、亮化,产业集聚,人气渐旺,舒适安定的生活直追城区。
乡村干部走村入户,写民情日记;街道社区干部爬楼上门,察百家难事。鹰潭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带给百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鹰潭从去年11月启动的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通过推行乡村、街道社区办公场所建设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日常工作运行机制标准化、集镇建设标准化,让抽象的党建与打造服务型政府,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与提升基层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机结合。
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盏灯。筑牢堡垒,让党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点亮灯盏,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照亮赶超式发展的征程。
办公场所焕然一新:巩固执政阵地建设,强化公仆服务意识
过去鹰潭有40个村的党支部连开会、活动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在村小,有时在村支书的家里,正常的组织生活因而被戏称为“地下党”活动。
乡镇办公场所虽齐全,但不少因为干部洗澡没有热水,看电视没有信号,上网没有宽带,“走读”成风,人才难留。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有的农民到乡镇政府办事,看到剥落的墙面、破旧的桌椅、泥泞的地面,不禁感慨:“堂堂政府还不如我家里整洁利落。”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石。基层党组织的办公活动场所,是政权形象的体现,更是基层组织向心力的体现。以办公场所的标准化为开端,鹰潭市拉开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的大幕。
乡镇机关推行统一悬挂国徽、统一升挂国旗、统一办公室标识和办公桌椅等六个统一,并要求规范制度上墙公示,完善乡镇机关食堂和干部宿舍以及运动场、阅览中心等相关设施。
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标准化同时推进,要求服务项目应进尽进,将乡镇事业站所具有的审批权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实行开放式窗口办公,建立健全公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六项制度。
6月中旬记者在鹰潭采访,所到之处令人赏心悦目。余江的乡镇办公场所外观为统一的白色镶红边,庄重而不失热情;贵溪市则统一为白色和蓝灰色的外观,简洁中凸显了乡镇政权的公正、透明。
余江县锦江镇的政府大院内,楼房有型,园林有景,一打听,是专门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设计的。穿过院落进入5层楼的办公楼,只见墙上挂着两张表:一张是全镇每位干部的标准照,下有姓名、职责;还有一张是所有干部的去向。
大楼旁边的附属建筑,一楼便是开放式办公的便民服务中心,迎面的大型电子屏幕正在滚动着“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的服务承诺和最新的涉农政策等,五六十米长的柜台式服务窗口前,挂着计划生育、民政救济、劳动就业、林业水利、合作医疗等10块小牌子,每个牌子代表着一个窗口,有专人办公,群众要办什么事在这里就可以“一站式”办结。
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条如玉带般环绕大院一周的游步道,镇党委书记彭文荣陪记者走过办公大楼后面时介绍,这里因为围墙近,原来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现在成为调解离婚案件的室外办公室。在室内狭小的空间,正在闹离婚的夫妻常常是话不投机,一点就着。把其中的一方当事人带到室外,边散步边做调解,穿行在竹林与花草间,人的心情也会平和下来,干部开导起来常常事半功倍。
走进庄严大气的机关大院,不仅工作人员有种神圣感和使命感,老百姓前来办事心里也更加踏实。一位带孩子来此办事的妇女说:“乡镇政府办公条件好多了,院子变得漂亮了,还增加了运动的地方,我们来办事感觉舒服不说,有时候晚上没事来政府散散步、打打球,惬意得很哩!”
办公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破烂不堪的危房拆旧建新,设施不全的旧房“穿衣戴帽”,环境卫生较差的楼院净化美化。目前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所有村、社区正在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
集镇享受城市生活:特色产业吸纳就业,科学规划集聚人口
车近贵溪市塘湾镇,感觉像进入城市或风景名胜区,两边的农舍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靠近公路边的农家院落齐刷刷地用红绿相间的矮栅栏围起,栅栏里种的不是菜,而是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
一段田园风光的景观带领记者来到集镇,站在2.5公里的集镇主干道入口,只见路两边的楼房外观整齐优美。顺着路标指示拐向镇政府,几百米长的府前路被命名为“创业一条街”。这里56户居民新建的房屋被镇里统一租赁下来,再无偿提供给回乡创业人员做厂房。
镇党委书记乐建红介绍,镇里将办公场所标准化与集镇建设标准化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政府大院不仅整饬一新,新建了塑胶篮球场、室内羽毛球场、户外健身等体育设施,还对集镇主干道和入口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对于生活在集镇的百姓来说,基层党建标准化带来的最大实惠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政府大院后面一条2.5公里长的臭水沟进行了全面整治,昔日臭气熏天、蚊蝇孳生的河道通过疏浚、拓宽、护坡,成为集防洪、排污、灌溉、绿化、美化为一体的风景线。早上村民在河边健身,晚上来此散步。
二是“创业一条街”的从无到有。街上的民房都是去年底政府大院改造时开始建的,政府考虑到全镇每年有1万人在外务工,近年陆续有人回乡创业,分散在各村,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此,镇里出资将府前路打造成“创业一条街”。
胜利制衣厂是街上规模最大的企业,由务工回乡的姜小文创办,吸纳了50多人就业。“原来在村里开厂,一年要1万多元厂房租金,今年搬到创业街上,租金免了,面积还比原来扩大了一倍,我就新添了几台电动缝纫机。”姜小文介绍。
62岁的杨年富是厂里年纪最大的职工,因腿有残疾,干农活不便,没想到在这里一个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80后的黄军夫妻是公认的技术能手,5月份厂里的外贸订单多,小两口月收入1.2万元。在家门口做事能照顾读书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还能有不错的收入,所以就留在镇里了。
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对政府的工作也是倾全力支持。河道改造牵涉到8户居民的猪牛栏、厕所等附属建筑物拆除,这些居民知道政府是搞公益事业,二话不说,自行拆除,令镇里的干部大为感慨,一位干部动情地说:“我又找到了干群鱼水情深的感觉。”
集镇是吸纳农民就地转移的最好平台,让农民真正实现洗脚上岸,不仅要让他们安居,还要有门路让他们乐业。鹰潭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中,注重打造集镇这个重要平台,要求集镇和乡村完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健全基础设施,开展文明镇村创建,并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对接。
余江县中童镇高标准规划集镇建设,从浙江请来专家做集镇总规和控规,并集中财力做大做强眼镜产业,占地400亩的中童眼镜城开辟了600个店面;眼镜工业园从最初的10多家企业已发展到60多家企业,去年眼镜产业上交2000万元税收。
微型元件产业是锦江镇的优势产业,锦江镇将集镇建设标准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针对微小企业散落在集镇各地,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的状况,该镇在工业园区辟出19亩地,分配给微小企业退城入园,推进产业的集聚与壮大。
服务群众周到贴心:绩效考核鞭策干部,创新模式方便百姓
鹰潭市化工厂宿舍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居民区,因为化粪池暴露在外,汽车一过,水泥盖板三天两头被压断,小区常年臭气飘荡,一遇大雨,粪水横流。居民反映多次,因为化工厂已改制,企业无力改造,街道、社区财力有限,只能修修补补勉强维持。
在此次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中,宿舍区所在的月湖区交通街办化工厂社区,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把该小区的化粪池改造列入政府亟待解决的一号建议提交到上级,引起了月湖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结合鹰潭市小街小巷改造工程,街道、社区多方筹资,组织施工,彻底解决了困扰化工厂职工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社区居民徐漱英说:“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鸟语花香。化粪池入地了,路面硬化了,小区还种了花草树木,添了健身器材,我们的心情也好起来。”
同样的干部,同样的事情,为什么过去有些办不成的事如今办成了,办得群众更满意了?鹰潭市委书记陈兴超说,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针对乡镇、街道干部管理难,村组、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农村年轻党员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鹰潭市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日常运行机制建设标准化,做到监督有尺度,考核有标准,不少地方还创新工作方法,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月湖区按照每300户划分一个网格区,配备1名社区干部,实行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AB岗工作制度”,A岗为分管的工作,B岗为包干网格的工作。为方便上班族办事,社区干部实行错时制,早上7时30分上班,晚上8时下班,中午不休息。
如今,AB岗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正在一些乡镇推广。在鹰潭市务工的陈凤英回贵溪市塘湾镇办医保报销,向厂里请了一天假,没想十几分钟就办好了,还可以赶回厂里上班,她高兴地说:“现在政府办事公开透明,效率高、态度好,非常满意!”
鹰潭市在基层党组织中,不断完善每周工作例会、开门大接访、工作排名排位、“民情家访”、谈心谈话等党建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党建活动,强化党员队伍建设。
抓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的思想风貌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贵溪市罗河镇是个郊区乡镇,贵溪市工业园1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7平方公里在该镇辖区,涉及征地拆迁资金分配等问题较多,一度是鹰潭有名的上访集中地。原来镇村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没有积极性。在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中,该镇突出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镇村干部分日常工作、中心工作、应急工作三块进行打分,去年全镇79名干部的绩效工资,最高的比最低的多3000元;村干部也相差千元。
干好了有奖励,排名后三位的,不仅扣分还要在大会上公开说明原因。良好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镇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创新性。镇里规定矛盾纠纷要一周排查一次,力求把一些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村里的干部积极作为,力求“小矛盾不出村”,去年上交到镇里的矛盾纠纷仅138起,解决了136起(还有2起因为条件不成熟,可能要上法院)。以前该镇每年有几起赴京上访事件,去年开始已为零。
为期半年多的鹰潭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由乡镇、街道推及村、社区,取得了基层党组织形象建设有新提升,为民服务有新举措,制度建设有新拓展,加快发展有新突破的初步成效,而鹰潭市的广大党员干部所焕发出的无限创造力和如火的工作热情,正在书写更多“为民、便民、惠民、富民”的党建新篇章。
本报首席记者鄢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