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诲綍  娉ㄥ唽   鹰潭久久倾力打造最好的鹰潭房产网、鹰潭人才网、鹰潭招聘网!

[鹰潭]农村文化活动的乐忧盼

发布时间:2013-04-25 20:30:05   作者:鹰潭久久信息  来源:赣东都市报  浏览:   【】【】【

     在广袤的乡村,逢年过节或喜事乐事,我们总能感受到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几件简单的乐器,自制的道具,一群爱好唱歌跳舞的农民,组成了一支支文娱表演队、龙灯狮舞队。无论是在村部文化活动室、村民的庭院里,还是在集镇上,他们或弹或唱,为乡亲们送上一道道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化“大餐”。

  乐

  自编自演,既是观众也是“角”

     “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农民文化需求迫切,别看我们‘土气’,可就算是唱跑调,乡亲们也照样乐意听,要的就是那个气氛。”现已退休的贵溪市流口镇盛源村原党支部书记黄长林说。

     每逢农闲,都是盛源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最热闹的时候。只要锣鼓一响、二胡一拉,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乡亲们就把文化活动室坐了个满满当当。4月23日,天空下雨了,该村村民也空闲,十几个爱热闹的农民聚集在文化活动室,有的报幕,有的奏乐,有的唱歌,把快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平时就喜欢听个戏,原来没地方去看,现在条件好了,又热闹又开心。”60多岁的杨恩池是邻近村庄人,几乎每天都会来。该村成立了龙灯队、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戏剧队等,农闲的时候,村民们看看戏剧表演,一番自娱自乐,其乐无穷。

     余江县高公寨林场老年协会的会员们,在空闲的时候也经常来上一场。一位演员介绍:“我们固定的有七八个人,平时就爱唱两嗓子,乐器也都是凑的,利用节假日搞些活动,也不是为了挣钱,每次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自己也能图个乐。”他们自己表演的“车仂灯”,充满了幽默,观众们直笑。

     在马荃渔业村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并取名为“腰鼓队”。平日里,十几位队员就在村文化活动室排练。一有演出任务,队员们或者步行,或者骑电动车,纷纷赶到现场集合开演。“这两年村里结婚的多,都是我们去演奏的,有时候是人家请,有时候是不请自去,反响还不错。”渔业村的吴怀玉喜欢拉二胡,他计划着和队员们一起,等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到镇上的敬老院去演上一场,让老人们也开心开心。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群众期盼文化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要是没这些活动,我们只能凑在一块打打牌来消遣。”余江县锦江镇农民程光明觉得,虽然现在家家都有电视,但还是乡亲们凑到一块唱唱更乐呵。

  忧

  设备简陋,活动场所难觅

     铜锣、皮鼓、二胡,再加一套廉价的音响设备,几乎是大部分农村文娱演出队的全部家当。由于缺乏资金,队员们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自己制作和修理乐器。至于演出的服装,也是五花八门,“凑合着能用就行。”余江县锦江镇老年协会一群众在表演时说。

     相对而言,余江县民间喜乐剧团的条件要好得多。2006年,爱好舞蹈的吴来金等人开始组建成立了民间喜乐艺术团,投资了数万元,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今,该剧团已经拥有28名团员,一年演出100多场,在该县颇有影响。

     不过,多数文娱演出队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普通农民,再加上演出经济效益有限,添置高档设备更成为奢望。而且,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也相对滞后,很多村组都缺乏可供排练或演出的场地。4月16日,贵溪市塘湾镇老年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学员们跟副镇长舒春提建议:想学跳舞,希望政府能够支持。目前,这件事已经在准备之中。

     月湖区各个社区居民都自发地组建了各种文艺演出小分队,这些小分队的队员们来自居民中间,唱居民喜欢听的歌,跳居民喜欢看的舞蹈,既给广大居民生活带来了乐趣,也锻炼了身体;今年新春期间,月湖区就依托这些社区文艺演出小分队,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送戏进社区活动,居民很开心。不过演员们也说:演出服装和器材都很贵,投资较大。

     贵溪市金屯镇组宣员李汉霆说,这几年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文化部门经常开展电影下乡,各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但与农民迫切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据了解,在该镇农村,村民们组建了罗汉灯表演队、狮子灯表演队等,还有好几个文娱表演队,对于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该镇积极扶持和引导。

  盼

  农民自办文化,还得扶一把

     去年上半年,余江县某局在挂点村进村入户调查时,村民纷纷要求工作队为他们购买文化娱乐活动器材。据了解,在组织市、县单位开展对口挂点帮扶时,很多村庄都希望帮扶单位能送一些文娱器材来,丰富村民文化活动,一些单位将文娱器材送到村里,村民比过节还高兴。

     “现在都说年味淡,其实就是文化氛围淡了。”贵溪市罗河镇农民李双喜认为,农民不是不喜欢文化,关键是要让文化“走近”他们。

     对于这样的看法,贵溪市鸿塘镇村民徐成亮也十分赞同。今昔对比,他感受非常深刻。“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可缺少的就是一个‘好事’的人。就说扭秧歌吧,动不动就得几十号人,总得有个热心的人牵头组织,现在不是说没这个条件,而是没人愿意张罗,谁都不愿操这个心。”

     笔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这些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娱表演队,骨干力量主要是年龄相对较大、家庭没有太多负担的老年人。另外,面对的观众,也大多是在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农村文化的繁荣既需要城市送文化下乡,更需要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目前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老人儿童居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积极扶植这些农民自发成立的文娱表演队,对于满足农村留守人员的文化需求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