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近年来,龙虎山景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镇村联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小轿车驶进农家屋、信息光纤拉进偏远山区、农民洗脚上田开农家乐、渔民撤网举篙成船筏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百姓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高端定位 科学布局 助推城乡规划一体化
镇村联动建设,规划是灵魂。龙虎山景区始终坚持把科学规划工作放在镇村建设的首位,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顶级”旅游景区定位,着眼于以旅游为主业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目前,景区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自然村规划分步实施。《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于5月报国务院批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龙虎山镇接待中心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由国家住建部批准,部分旅游规划及项目规划,已上报住建部评审。
在抓好旅游规划的同时,村庄规划也在同步推进。目前,龙虎山景区涉及镇村联动的村庄共计124个自然村,已完成86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编制,现正着手开展剩余38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将从生产、生活、产业、社会管理等方面有序引导周边村向集镇聚集,集镇人口每年将以10%—15%速度递增。
统一推进 完善设施 助推城乡建设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龙虎山景区游客人数的迅猛增长,加上景区旅游线路的调整和完善,改变核心景区以及主要交通干道周边村庄的面貌迫在眉睫。龙虎山景区依托“三区三线”改造对580余户交通沿线及核心景区可视范围内的房屋进行了平改坡和立面整治,基本实现了统一风格,统一色调,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依托新农村建设完成镇、村路面硬化86公里,净化饮水1420户,卫生洁化1284户,美化房屋662栋,绿化街坊6.8公里,植树14600余株,全面完成了两个集镇的亮化工程;依托农村清洁工程,基本实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就地处理的目标。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使集镇功能逐步显现,向周边村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景区两个镇均建立了自来水厂,龙虎山自来水厂除保障集镇区外,已向周边15个自然村延伸,受益农户972户,人口4080人;上清镇自来水厂近年来也在向周边村庄拓展,已有好几个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政府引导 农业转型 助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镇村联动不只是把集镇扮靓,把农村变美,还应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带动农民增收。龙虎山景区把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和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大力扶持龙虎山特有的仙草——铁皮石斛人工种植业,目前已有6个种植棚,种植面积750平方米,企业创收与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同时,龙虎山景区不断强化以旅游服务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作为景区镇村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抓手,不断提高三产发展水平,同时引导二产向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发展。2012年景区专门出台政府政策,拿出近40万元资金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对39户农家乐经营户进行了奖补。据统计,目前景区开办农家乐的自然村有14个,带动直接从业人员1200余人。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助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龙虎山景区在镇村联动中还加快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建设。龙虎山景区两镇均建有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等基础教育设施。近年来,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加大,对原有校舍进行了大面积改造,新建校舍18栋,维修校舍10栋,在建房校舍4栋,景区学校硬件设施跃上一个新台阶。
同时,龙虎山景区还加快建立健全以城区医院系统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以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目前,该区参保农民34600人,参保率达85%,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建管并举 重在管理 助推城乡文明建设一体化
在镇村联动建设过程中,龙虎山景区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健全管理机制,提高镇村管理水平。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健全了《市场管理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居民议事制度》等一系列镇、村管理制度。集镇和自然村分别组建了居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推行以卫生清洁为切入点的农村社会管理,较好地实现了村(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龙虎山景区还不断强化镇村联动管理队伍建设,确保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有机构管、有人员做。组建了环卫所,并组织干部进社区,卫生进社区,科技进社区,确保城镇管理与服务的正常运行;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确保景区镇容镇貌整洁、有序,提升了镇村联动建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