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江西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怎么干?
嘉宾名片
宋迪维
1962年生,江西萍乡人。中共党员,江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中央党校在职教育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1999年至2000年,任萍乡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2000年至2006年,任萍乡市芦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2006年至2008年,任新余市政府副市长;2008年至2014年,任鹰潭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鹰潭市委常委、副市长。2014年4月至今,任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特约主持人名片
彭春兰
1948年生于吉林延吉,祖籍江西安福。江西日报社原总编辑、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江西省记协副主席、江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出版散文集《走过千年》、《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等专著。
江西首个全境列入的国家发展战略
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是江西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之后,第三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是首个全境列入的国家发展战略,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彭春兰:这段时间,全国很多城市都进入了“雾霾季”,南昌空气质量也曾一度列全国倒数第一,相信大家说到生态环境都深有感慨。我们注意到,今年7月22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加上此前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福建省和浙江湖州,共57个地区纳入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中福建、江西、云南、贵州、青海等五省全境列入,中国正式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请您谈谈,江西被列入首批先行示范区,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什么样的示范效应?
宋迪维:生态文明现在是公共热门话题,不仅高层重视,大众百姓也非常关注。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是江西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之后,第三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是首个全境列入的国家发展战略。9月12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江西第四个国家发展战略。
当前,全省正处于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和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巩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提高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沪昆、京九等交通大动脉,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分工协作,建设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排头兵和示范区。
二是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严格保护滨湖和江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保护和修复江河湖泊生态系统,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东江源、鄱阳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跨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绿色崛起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江西沿着“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治省方略,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路子,为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彭春兰:作为江西人,我们最自豪到处是青山绿水,可谓风景独好!这次以省级层面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仅有5个省份,中部地区仅江西一省,对江西来说是很宝贵的机遇。省发改委作为牵头申报单位,您能否谈谈江西这次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因素?
宋迪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建设好、保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要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此次江西全境列入全国首批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江西的厚爱与期盼,也将为推进江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除此之外,江西之所以能够首批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我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江西自身优势明显。江西大地山清水秀、生态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位;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1.2%,高出全国30多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11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拥有4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国家湿地公园,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独特优势。
再就是江西前期基础牢固。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我省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工程”、“保护东江源·珍爱鄱阳湖”、“灭荒造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党的十八大以后,江西在转方式、稳增长、促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特别是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沿着“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治省方略,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路子,为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申报期间,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领导来我省调研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时,对江西近年来在转型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江西作为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同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这不仅对于江西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典型示范作用。
省委书记强卫在多个场合强调,良好的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就江西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良好是最大的省情,加快发展、提质增效的任务极其艰巨和迫切。对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亲自进京汇报,还走访了国家有关部委,听取意见。省委、省政府也多次打报告,省发改委与专家团队则对申报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
目前,省发改委根据国家六部委批复意见,已经编制了《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在走程序审批,其中一个要求就是始终坚持以发展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路径,以重大试点示范工程为引领,以“四化同步”为抓手,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开放升级、创新升级、区域升级,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打造江西发展升级版。
着力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应构建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彭春兰:江西全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既是肯定,也是压力,归根结底是江西发展升级要达到新的境界。从具体实践来说,江西围绕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发展理念到转型升级都面临一系列探索与考验。请您介绍一下主要任务都包括哪些内容。
宋迪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文件要求,结合江西省实际,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和九次全会精神,江西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重点打造以“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以“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一湖一江五河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努力建设美丽江西。
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有保有压、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第三,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积极推动我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
第四,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加强水、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修复,加大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垃圾的减排与治理力度,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质增效,增强江西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宣传,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推广体系;深入挖掘赣鄱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促进江西生态文化繁荣发展。
第六,创新体制机制。紧紧抓住当前制约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制度障碍,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等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终生追究制度等的制度创新,构建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把生态文明价值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是全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促进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全民共识,引导广大公众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其建设目标。
彭春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毫无疑问将提高江西的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也是造福4500万江西人民的大好事。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广大公众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应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创共建合力?
宋迪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是全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广大公众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其建设目标。
增强参与意识。各类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其话语主导权和话题引导权作用,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同时,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计划,构建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之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促进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全民意识,把生态文明价值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的行动力和凝聚力。
提升参与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广大公众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能力。同时,公众应深刻认识到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应勇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行为”,争做“生态公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要借助社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形式,汇聚智慧、凝聚力量,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健全参与机制。要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的信息公开机制,提高企业环保行为、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管理等的信息公开透明程度,维护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事项,通过征求意见、听证、论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奖惩机制,对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惩罚,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江南都市报 黄铭 黄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