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局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纪实
实习生 王成裕 记者 周剑平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迎接挑战的意志;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市体育局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省运会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我市体育中心建设,努力提升竞技运动水平,构建体育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全面推进鹰潭体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总体工作思路,使体育成为社会和谐的一支“润滑剂”。
【亮点一】:体育设施日臻完善
2010年,省十三届运动会将在我市举办。市体育中心作为省十三运会的主赛场,目前已完成投资1.04亿元,体育馆已于2007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体育场现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网架、塑胶跑道、室内装修等招标和施工;游泳馆、网球馆已完成施工招投标,计划今年8月开工;体育中心景观、绿化已完成施工图设计,计划年底开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预计今年10月竣工。贵溪、余江、工业园区、鹰潭四中四座体育馆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预计整个场馆建设在2010年3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亮点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2007年以来,在巩固群众体育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市体育局紧紧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主线,结合我市承办省运会的契机,积极开展了群众体育运动,有效促进了我市群众体育的开展。一是抓重点。特别重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群体活动的开展,先后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首届妇女运动会、“苗苗杯”田径运动会等;二是抓组织。我市共建立单项体育协会22个,行业体协13个,创历史之最,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人;三是抓活动。2007年市体育局首次承办了国际男篮、全国女篮、环沪港自行车大赛,让鹰潭市民耳目一新,全年共组织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0项次,参与活动面约50万人次。今年围绕奥运主题,市体育局又会同有关部门和协会举办了万人健步行、游泳、太极拳、广播体操、乒乓球、篮、排球等系列比赛活动,选拔推见了7名奥运会火炬手。现在,我市上下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群众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亮点三】: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竞技体育既是市民体质素质和竞技水平的反应,也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表现。为了实现省十三运会我市金牌数跨三争六的目标,市体育局三路出击,力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新的成效。一是立足体校,力求多出人才。市体校一直租借民房办校,虽然条件艰苦,但由于注重教育和管理,全体运动员刻苦练习,运动水平有明显提高。去年参加少儿比赛达优人数33人,跆拳道、拳击项目分获全省团体总分一、二名,取得历届省运会同期相比最好的成绩;二是拓展练习网点,力求广出人才。在抓好体校建设的同时,市体育局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办体育,制订了《体育业余练习网点管理办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依托学校和社会广泛培养和发现优秀体育苗子。去年全省的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少儿系列比赛,我市有12人达优,18人达良,全部都是由网点培养出来的;三是加强合作和输送,力求快出人才。充分借助省体育局各练习单位的练习场地和条件,有选择地引进和协作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带动了我市各运动项目整体水平的提高。
【亮点四】:体育产业稳步发展
体育可持续发展,须要由政府来主导,同时,也须要产业支撑。体育产业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育事业发展后劲的物质基础,“体育不仅要为国争光,还要为国争利”。市体育馆的建成,填补了我市无大型体育场馆的空白。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效益,市体育馆开设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先后组织了各种大、小型比赛及文艺演出30多场,接待观众、参赛及健身人数近十万人次,共创收53万元,解决了赛事经费、管理人员工资和场地费用等开支,基本做到以馆养馆。在发挥场馆效益的同时,市体育局加大了体育彩票销售力度,我市现有销售网点52个。其中市区25个、贵溪20个、余江7个,由于加强了管理和宣传,并争取到省体育局的支持,去年销量大幅增加,所获公益金填补了体育经费不足。
【点评】: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卓著。
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国家强大、民族兴旺、人民健康的社会事业。体育源于人民,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育服务人民,能锻造人们健康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体育在凝聚人心、提高素质、提升文化品味、展现精神境界、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社会奔小康,全民要健康,既表现了体育事业的人民观和科学发展观,又表现了体育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市体育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向前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力争把市体育中心建设成为一流场馆,让市体育中心成为鹰潭市老百姓的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