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市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纪实
江南 徐志锋 记者 郑睦华
四月的贵溪,草长莺飞,生机盎然。
无论是繁忙的田间地头,或是喧嚷的村镇集市,还是欢快祥和的民宅,到处都活跃着贵溪机关干部的身影。
今年以来,贵溪市组织近千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倾听民声,为农民群众送法律、送科技、送政策、办实事、解难题、促增收、谋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气象,注入了生气勃勃和活力。
进村入户听呼声
3月28日,阳光明媚。
挂点樟坪畲族乡樟坪村的贵溪市委宣传部干部范贵生,早早地就来到村民雷良海家。他一边与老雷拉家常,一边向老雷了解今年春耕备耕和灾后毛竹补植的情况,询问他家生产生活上的难题,并将这些了解到的情况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30多天来,挂点樟坪的两位干部先后走遍了该乡的每个村小组,就春耕生产、农村法律、人畜饮水、道路建设、毛竹灾后恢复、农民增收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进行了调查。
同这两位干部一样,此次贵溪近千名机关干部以“送法进村”活动为契机,广泛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在送去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他们更注重打捞农村存在的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他们先后采取入户访问、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群众思想和生产生活状况、经济发展现状、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及社会治安状况等多个方面的调查,全面了解把握了当地农村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农民收入、人居环境、制约因素以及各种遗留问题等基本情况,为农民送去了法律知识,协助乡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调处了各种纠纷,解决了一些农村遗留的问题。有的驻村干部还制造性地开展了边访边问的调查活动,他们分别“访村组干部问策、访优秀党员问计、访致富能人问经、访困难农户问苦”,帮助乡村确定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协助培育蔬菜、养殖、劳务、加工等新型产业。
据统计,进村入户送法下乡活动开展以来,贵溪市214个宣讲组的干部制作宣传板块巡回展出100多场次,制作墙报800期次,编印简报7期,发放《农村(社区)法律知识使用问答》11万册,发放“温馨提示”11万份,悬挂张贴标语近千条。仅樟坪畲族乡就发放农村法律知识手册900余份,宣传单900余份,召开村民会议50余场。
出谋划策解难题
深入基层,倾听到的是群众最真实的心声。针对这些打捞到的问题,贵溪市驻村干部认真研究,对症下药地帮群众出谋划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冷水镇在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中受损严重,近90%的木、竹被压断,是贵溪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如何恢复当地的毛竹生产,使当地的老百姓不减产,驻村的干部们费尽心机查资料、联系肥料、联系树苗、协调当地的木竹收购厂家,尽全力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在樟坪,驻村干部积极找寻栽种蘑菇的资料,协助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利用废弃的树木种植蘑茹。
在志光镇,驻村干部一到皇桥村,就分别走访了村委会代表、村民代表,经过与他们促膝长谈,发现了涉及该村帐目、水利、宅基地等10余起纠纷,了解情况后,驻村干部认真分析,积极调处,目前已调处8起纠纷,受到当地村民的赞许。
耳口乡圳上村两位相邻村民因山林纠纷关系不和,甚至经常相骂、打架,驻村干部了解后,先到这两个村民家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法律、讲政策,然后召集两家人面对面议心,最终让两家人和好如初。
鸿塘镇塘湾村小组的梨农老徐家的梨树开花后大部分蔫了,查不出什么原因。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干部立即上网查询资料,经过咨询专家,找到治疗的方法,让老徐紧锁的眉头伸展开了。
一桩桩难事的解决,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据统计,在进村入户活动中,贵溪市各驻村干部在兴修道路、科技咨询、扶贫济困等方面共帮群众解决了近千件难事,调处矛盾纠纷156起。
助农增收促发展
农民富余了、农业增产了、农村发展了,农村才会和谐。机关干部下基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发展。在进村入户活动中,贵溪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热心为群众送法律、查信息、出实招、搞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农增收促发展。
在进村入户活动中,贵溪市把引导和扶持乡村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重点。雷溪乡大棚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群众大棚种植的积极性较高,但缺乏更科学的种植技术。驻雷溪乡的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协调贵溪市农业局、农技中心及乡镇负责人在该村召开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并和农技人员一起为菜农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驻泗沥镇的干部针对当地仔猪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农户分散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现状,组织发动养殖大户牵头成立泗沥仔猪养殖协会,促进了当地仔猪养殖业。流口板桥的村民一直种植早熟西瓜,但除少数老瓜农懂得人工授粉,大部分瓜农人工授粉技术不到位,驻村干部了解后,召集了全村瓜农,特意邀请镇里的农技员为他们讲课,让他们学会人工授粉,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还提早了上市时间。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次次促膝的长谈,一个个难题的解开,一项项惠民的举措,让贵溪今年的春天格外美丽、天空格外晴朗、城乡格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