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鹰潭:经济运行质量卓著提高
记者 张国旗 林卫东
数字表达
46.8% 地方财政增幅首次超过财政总收入
2007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1.2%;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历史上首次超过财政总收入增幅,超出的比例达3.5个百分点;市属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园区收入大幅增加;县区财政增加势头强劲,贵溪市财政总收入继续维持了全省领头羊地位,鹰潭工业园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2946万元,同比增长390.8%,一年翻了两番多。
点击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总产达57.23万吨,增长2.1%;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5396万元;培育了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示范点。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我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65亿元,增长20%,带动农户12万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2亿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5座,植树造林6万亩,新增省级公益林31.55万亩。
点击二: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4亿元,增长21%,二产比重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1.5亿元,增长57.5%。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5%,同比提高19.9个百分点。
点击三: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7万户,从业人员9.4万人,注册资金33.9亿元。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7.75亿元,贷款余额149.34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1.6%。邮电、通讯、保险、餐饮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7%。
数字故事
地方财政增加,为改善民生提供保证
“我女儿这学期开学只交了80多块钱的书本费,以前学杂费、书本费一起要交200多块钱。听说以后还要免学杂费,真是太好了!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家住林荫西路的叶晓英兴奋地告诉记者。
2007年,我市新增财力突出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倾斜,我市共筹集资金1.2亿多元,将事关人民群众的政策落到实处,重点实施了“四个全覆盖”:实施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证全覆盖;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全覆盖。同时,我市还拨付各项惠农补贴1.3亿元;安排了600万元支持了223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安排9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道路建设;投入8000万元支持了市体育中心、人民医院大楼和景鹰高速联接线等10余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重点工程建设。
数字背后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我市223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拆除“空心房”近40万平米,硬化村组道路243公里,完成改水11095户、改厕11041户,新建沼气池5100户,95%的试点村通了有线电视,100%的试点村通了电话,基本实现了“走平整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干净能源”的目标。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08公里,90%的行政村通了班车,93%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实现了农村用电户户通。
工业发展日趋强劲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鹰潭要建成世界铜都”这一战略定位,及时顺应铜产业集聚的新趋势,确立了以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目标,我市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税收25亿元,其中地方铜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亿元、税收9.2亿元。在重点产业的强力拉动下,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水表、节能灯、眼镜、微型元件、医药、食品、轻纺、化工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出现了喜人的局势。
旅游品牌创建成果丰硕
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得成功,上清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江铜工业游被授予“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龙虎山申报国家5A级旅游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明显。组织了旅游“大篷车”赴浙江五市巡回推介,成功举办了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第二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中国道教名山旅游合作大会、国际帐篷节等系列活动,鹰潭龙虎山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进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以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相继兴建了龙虎山地质博物馆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引进了多家高星级酒店,组建了鹰潭首家大型旅游专业车队,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
数字点评
立足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7年2月召开的我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力以赴做大经济总量,坚持不懈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始终不渝地走资源节俭、环境友好的路子,千方百计推进民生工程。
一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好中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鹰潭实际,扬优成势,做特经济,强力推进以实施“大铜业、大物流业、大旅游业、大框架城市、新农村建设”来谋求经济社会的超常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带动战略,强力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作中,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实施大项目带动;围绕做大经济发展的龙头,实施大企业带动;围绕壮大经济发展的支柱,实施大产业带动。同时,持之以恒地实施主攻工业战略,经济总量逐渐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卓著提高。
我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9.3∶63∶27.7,二产比重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历史上首次超过财政总收入增幅。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1.2%。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5%,同比提高19.9个百分点。
要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就必需立足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只有这样,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工程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提升城市品味。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为重点,以管理为手段,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战略,加快城市畅通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高品味建设以信江为轴、以两岸自然风貌为依托、以城际快速通道为纽带的“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生态宜居城市。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稳定粮食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做特农业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
三、突出扩大总量,做强县域经济。要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凸显县域发展特色,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强化考核机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做活城市经济。搭建创业平台,扶持创业主体,落实创业措施,做活城市经济。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搭建交易平台,吸引有实力、讲诚信的投资者参与城市经济建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内外源经济协调联动发展。
同时,还要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