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诲綍  娉ㄥ唽   鹰潭久久倾力打造最好的鹰潭房产网、鹰潭人才网、鹰潭招聘网!

办人民满意教育——我市教育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07-09-11 17:42:11   作者:鹰潭久久信息  来源:鹰潭日报  浏览:   【】【】【
    

   臧玉华 罗才祥 记者林卫东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人才兴市”战略,深化改革,从严治教,积极改善办学水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促进了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的治理力度,在规范收费行为、减轻课业负担、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入学率,控制了辍学率。保证了生均公用经费,促进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加快了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步伐,办学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高中教育有了较快发展。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质高中资源进一步扩大,占整个普通高中的70%以上。鹰潭一中优质高中建设校内工程基本完工,贵溪一中、余江一中优质高中建设第一期工程已完工,第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市田家炳中学校区扩建工程已经启动。


    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我市各职业学校紧跟市场开设特色专业,一举扭转了职业教育连年滑坡的局势,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政府统筹、依靠全社会兴办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和中专、技校、农职校齐头并进的职业教育网络。目前,我市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其中有国家级重点中专1所,省级重点中专2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20余个。市教育局持续四年被省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各项指标全省名列第二。


    社会办学成为重要力量。为大力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规范管理社会力量办学的实施意见》。几年来,对社会力量办学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同时加强管理,规范引导,促使其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市有民办学校27所(不含民办幼儿园),在校生14000人,教师1000余名,学生数占我市学生数的1/12,社会力量办学已成为我市教育的重要力量和有益补充。
    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唯一的全日制高等学校,自成立以来,担当“科教兴市”排头兵,不断谋求发展壮大,取得了卓著的办学业绩。目前,校园占地528亩,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米,教职工总数228人,全日制在校生近49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1000人,招生地域遍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学科专业增至39个,已初步形成高等师范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列、全日制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并举的全新的办学格局。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我市中小学生幼儿艺术节,成为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强音;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我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已成为我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率先在全省举办了少先队鼓号仪仗队花样操比赛,为我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了新亮点。我市各类学生在全国、全省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奥迪四驱车拼装竞赛、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中小学幼儿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屡获大奖,小有名气。


    教学质量卓著提高。近几年,我市教育科研硕果累累,一批教改实验课题在全国、全省引起反响,中小学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2006—2007学年度,我市中小学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53篇,11个课题被立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60项。我市中考改革全面推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地在我市中小学有序进行,以校为本的教研新机制初步建立,小学“五改六”工作全面实施。高考成绩卓著,多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三,学科竞赛全省排名第一,特别是彭闽昱同学2004年获得第4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刘艺斌同学2006年获得第3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分别实现了江西省数学、化学奥赛国际金牌零的突破。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我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努力确保“三个增长”,从2003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启动开始,我市每年投入200万元,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县(市、区)也相应资金配套。2003—2007年,我市共争得中央、省支持项目经费达9000万元,同时开通并征收地方教育附加,逐步建立起多渠道教育融资的机制,争取了社会捐赠项目20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2700万元。经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项目,共改造中小学危房2.7万平米,完全消灭了D类危房,农村中小学校面貌变化很大。2006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1802万元,为所有中小学装备了远程教育设备。目前,校园教学电视系统、电脑室、语音室等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


    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经过开展系列培训计划、继续教育工程和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加强了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以及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培训,普通高中教师达标率为82.58%,普通初中教师达本科毕业及以上人数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43.18%,小学教师达专科以上的比例为56.65%。一批全国、全省、我市优秀教师、先进个人锋芒毕露,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精神面貌面目一新。几年来,教师各项待遇明显提高,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教师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教师医疗、职称评聘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