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娥:所有学生都是我的心头肉
邹晓军 记者 吴郡 实习生 晏子发 罗洁 文/图
在第2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编撰部寻思着以新闻特有的方式,去问候一下那些可敬的“园丁”们,期待着走进教师们的心灵深处。
鹰潭师范附小一年级数学老师潘小娥获评鹰潭市“模范教师”,即将接受表彰。校园里,办公室内,说到潘老师都是一片叫好声:“可亲可敬,教风独特,关心孩子们。”家长们如潮的好评,吸引着记者想去看看,她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好老师?
对潘小娥老师的采访,可颇费了些周折。学校行政办公室的吴主任,一听说要采访潘老师,东奔西跑,四处张罗。记者心里直犯嘀咕:这个老师架子这么大?20分钟后,吴主任回来了,坐下就“约法三章”:不能拍照,不能夸张,不能有真名。第二条倒好办,另外两条可就难了,人物专访没有照片效果不好,如果再不是真名,那岂不是有读者要误会我们在编故事了吗?后来,在记者的诚恳请求下,吴主任答应去做说服工作,争取让“潘小娥”这个名字见报。
潘老师来了,个头不高,秀美的脸上挂着微笑,戴副黑边眼镜,乍看上去确似个文弱书生。没曾想,她走起路来精神可好了,嗖嗖带风。落座后,她很健谈,特别是说到学生的事情,一出接一出,跟记者聊了很多,时而还捂着嘴笑。
创新进取 快乐学习
“其实我真没什么说的,我就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与之前很多平凡岗位上的采访对象一样,一开场潘老师就想一下堵住记者的口,迅速结束采访。
“当老师这么多年,您最希望给孩子们什么?”记者尝试着从她最关心的孩子们入手。“创新进取,快乐学习。”潘老师迅速给出了答案,然后仰头若有所思,面带笑脸。看得出,她记忆深处故事很多。
“你教课,总有些新花样,孩子们那么喜欢,你就跟记者讲讲嘛!”一旁的吴主任神采飞扬,拍了拍潘老师,似乎不由得要说两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她的拿手好戏。在教孩子们认识“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时,她把各种“动物”请到课堂,布置场景,配上音乐,给“小松鼠”过起生日来,然后经过其他小动物送松果数目的不同,给孩子们一个直观的感觉。最后还把所有“松果”都搁一块,顺带着跟学生们讲了集腋成裘的道理以及“三根筷子”的故事。
在教室里,孩子们把记者围了一圈。“潘老师的课,我很喜欢,能听好多小故事。”一名小男孩,羞答答地“憋”出几句。
讲到“米”跟“厘米”的关系一课,图钉、别针、硬币、铅笔、米尺,课前潘老师准备了好多小东西,课堂上领着孩子们,从课桌、凳子、文具盒、黑板一直比划到整个教室的长宽,从小到大,基本把能量的都量了。半个小时下来,有个学生叹道“用小尺子量教室,真麻烦”,潘老师立马取出米尺,接着她问:“现在知道米跟厘米谁大吧?”,“米大!”学生们应声一片。“大多少?”她接着问,“1米是1厘米的一百倍!”整个教室沸腾了。
事实证明,潘老师寓教于乐的实践格外成功。3年下来,她所带班每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都名列全年级第一,且平均分在95分以上,领导、同行、家长赞誉一片。“潘老师为人谦和,她常说自己水平不够,有点跟不上时代,要多多学习。”从主管教学的詹副校长口中,记者深切的体会到,潘老师自己就是个创新进取、快乐学习的典型。
因为深感“造诣”不够,她刻苦自学,并获得了本科文凭。《教育学》、《教育法》、《教师法》、《心理学》等书籍,她常摆在桌上,记者任意翻了一下,新版旧版都有,书上多有蝇头眉批;她还主动承担研究国家级实验课题“小学语四结合”(听、说、读、写)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皆顺利结题,获得专家评委一致认可,她的公开课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为不给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化拖后腿,身为人师20多年的她主动拜办公室的后生们为师,“硬着头皮”学习电脑知识。2003年全校教学网页制作比赛中,她拿了数学组第一名,震惊全校。在颁奖会上,校领导们似乎都没回过神来,“你还说不会,一出手就拿了个第一”。“潘老师称学习电脑很难,自己年纪又大,接受能力不强,一天到晚缠着我们这些小老师们。”说起这一段,办公室里几位年青老师笑成一团。
情深意浓 无微不至
“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挚爱,任何一个都不舍弃。在她眼里,没有地位尊卑,没有贫富差距,所有的学生都是心头肉,窗台花,细心呵护,一视同仁。”在学校的一份教师表彰致辞里面,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眼角不禁一酸。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对于眼前这位可亲可敬的女老师倍觉亲切。
学校原来有几个孤儿,一直由利益院养着,后来由政府出钱寄养在各户人家,一家呆上一段时间,生活境况令人担忧。头发没理,潘老师二话不说,亲自领去理发店;冬天来了,忙着把孩子脚上的凉鞋换成厚鞋,还出钱给他们买衣服;隔三差五,她还要亲自上门做“养父母”的思想工作。“潘老师喜欢‘遮遮掩掩’,这段我帮她说了。”聊到潘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刚好回屋的吴主任又乐呵呵地插上了嘴。
“生活上,我尽量关心,有时候真觉得他们挺可怜的。我这个人容易动情,看电视都常掉眼泪,何况是我的学生呢。不过说实在的,我做的真得很少。”潘老师语气平和,略有感伤。在后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她关心学生生活的“传言”不可胜数,有位老师干脆给了一句话总结:“这就是潘大姐的习惯”。
学生王小,父母离异,由母亲扶养,但母亲不久就下岗了,生活条件十分窘迫。开学那天,小女孩哭哭啼啼的,嚷着说妈妈不给她交学费。潘老师隐隐感觉到了什么,后来登门去访问王小妈妈的时候,她的眼眶湿润了。满屋子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东西,午饭就是白菜、稀饭,情况显然比她想象的要糟很多。“潘老师让我不要着急,先找工作要紧,王小的事情她会帮助的。”王小妈妈一边抹眼泪,一边叙说。买校服,买书包,垫交书费,联系扶助基金,潘老师忙活了整整一个礼拜。如今,王小的学习、生活渐入正轨,潘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我很喜欢心理学,研究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很有意思, ‘哄’着,但不惯着,效果最好。”说起潘老师最喜欢的事,那莫过于不失时机的表扬孩子们。平时分组做练习的时候,她四下察看,碰到表现好的,总会立马树起大拇指,得到老师的赞许,学生们的干劲“噌”地会往上串一大截。
学生辰辰,舅舅是北大研究生,家里对辰辰的期望很高,可刚开始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亲人们很失望,一度有过对他听之任之的打算。“我做对一题,潘老师就鼓励一次,还让值勤生们具体记录我的作业情况,看到我一天比一天强,老师又常夸我,我劲头一下就上来了。几个星期下来,期中考试数学拿了89分,而之前我很少及格。”辰辰已经初二了,如今已是班上的尖子生,说起潘老师的教导,他只是一个劲地说好。
习惯成自然,潘老师似乎很信仰这句话。对学生的好习惯,她会将表扬进行到底;对学生的坏习惯,她可就不“客气”了。有的孩子,上学前从不洗脸,脏兮兮的小手,抓起零食就往嘴里塞。潘老师看不过去了,看到一个就抓一个去洗手洗脸,久而久之,家长们惊喜地发现,“我家的小孩会主动要求洗脸洗手了”。
书写规范,是她强调最多的。她觉得,哪怕是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都得认认真真地对待。从近处看,会丢分;从远处看,容易培养出马虎大意的习惯。“她班上有个学生,有一次把‘6’写得跟‘0’差不多,因为这个,他可是被潘大姐‘特别照顾’了好久。”办公室一位老师笑眯眯地说。
从教20多年了,潘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虽然只是启蒙老师,但不少学生对她至今难以忘怀,敬畏有加。南京航空大学的小刘,常给她来信,报平安,问冷暖;上回潘老师的脚痛犯了,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今在上海长征医院的学生小万,还专诚来看望她。“学生们都挺有心的。”潘老师哽咽了,语气淡淡的。
相互学习 能帮就帮
下午4点左右,下课铃声响起,潘老师忽然起身,说是要去上课。显然,记者从天而降的登门造访,确实“杀”了她个措手不及。然而,她的选择,又一次让记者肃然起敬。“早就有人主动帮你代课去了。”吴主任及时将她堵在了门口。
“年青老师们的成长,潘老师很是关心,我们学校不少教学新秀,可都是经过她的悉心栽培哦!”代课的那位老师夹了教案,说完就匆匆出门去了。
青年教师陆莎莉本是美术专业出身,画画很有一手,画什么酷似什么。来二小后被安排教数学,原本以为小学数学不过小菜一碟,可当学生们嚷嚷着要换老师的时候,她才意识到教小孩子们“算数”可不是那么简单。随堂听课,课后帮着总结,指导备课,耐心细致地引导,手把手地教,潘老师的热心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让一度气恼的她看到了阳光。2002年进校,2004年就在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荣获第一名,2005年我市教学比武中拿了一等奖,2006年代表鹰潭参加全省数学学具课比赛,她又喜获一等奖。
“幸亏有潘老师的热心帮助,要不我可能早已经改行舍弃了。”陆莎莉说完,转身拥抱住潘老师,说是要当着记者这个“外人”的面正式表达她对恩师的谢意。
哪个同事家有个大事小情,总能看到潘老师跑前跑后,忙忙碌碌的身影;谁家要有困难,潘老师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热心援助之手。学校里,潘老师如今是公认的知心大姐,年纪比她小的同事,见面时“潘大姐,潘大姐”的,叫得可热乎了。
“她现在任教导处副主任,办事可让人放心了。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威信很高啊!”詹副校长一字一字,咬得很准,说得很慢,语气诚挚诚恳。
当记者把众人的夸赞转达给潘小娥的时候,她只是躬了身子,抿了嘴笑,连说了几个“我哪有那么好呀!”“年青人比我们强啊,跟年青人在一起探讨交流,大家是相互学习,我也‘偷’东西了嘛;同事间还有什么好说的,能帮就应该帮啊!”潘老师说得很坦然。那一刻,从她的眼神里,记者忽然有一种感觉,或许在她的潜意识里,所有的闪光品质无所谓神圣,不过是她的习惯而已。(文中部分采访对象采用了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