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呼唤关爱
记者 许志平
夏埠乡中心小学四年级,站在前排的都是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学生,占该班学生总数的60%。
一所小学300多名学生中,有180人是“留守孩子”◆
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品学兼优者少◆
“留守生”现象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是一个严重缺失父母关爱的群体,他们是一个常常让教师伤神费心的群体,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迷茫忧伤的眼神中充满着对爱的渴望。
月湖区夏埠乡中心小学日前在全校倡议开展“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系列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学生。该校每位教师都与多名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地处信江河畔的夏埠乡有不少农民离开家园外出打工或经商,特别是近几年来外出做糕点的人越来越多。父母长期离开家乡,把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监护或托付亲友照顾。夏埠乡中心小学300多名学生中,有180人是“留守孩子”,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据了解,目前,留守学生在我市农村中小学校占有相当比例,形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
留守生现状堪忧
放学后,留守学生在村头玩耍。
家住夏埠乡虎岭村的四年级学生肖文最近一次考试数学考了2分,语文考了8分,而且经常旷课,教师多次找他谈心都效果不佳。肖文今年11岁,父母在他2岁时就到珠海打工,肖文只能与70多岁的奶奶相伴,由于从小生活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性格孤僻。夏埠乡中心小学类似肖文这样的学生还有不少。这些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却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没有了正常家庭的温暖。加上许多留守学生家长习惯用金钱来弥补自己感情的愧疚,纵容了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许多留守学生性格内向、情感脆弱,与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留守学生品学兼优者少,违规违纪者多。数量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隔代教育问题多
月湖区渡头村的彭奶奶儿女都在外打工,她独自一人照看6个孙子、外甥和2个亲戚的小孩。
小浩明不听话,奶奶无可奈何。
社会联动同关爱
父母长期不在家,懂事的周莹经常帮助奶奶干农活。
“留守生”现象引起了我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市教育局正着手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向社会募集资金重点资助留守学生中的贫困生,同时建立社区、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关爱留守学生三级教育网,动员社会上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学生活动。月湖区夏埠乡中心小学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联系卡和档案,制定了留守学生安全与突发事件处理工作预案,并在校内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学校还通过减免学杂费、争取社会资助等措施,在经济上给生活贫困的留守学生补助,使留守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