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青年学者的执着追求
编者按:
伟大的时代激扬青春的风采,宏伟的事业成就青年的理想。在这喜迎“五四”青年节,纪念“五四”爱国运动87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展示我市优秀青年、青年集体的时代风采,激励更多的鹰潭青年只争朝夕,奋发有为,投身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共青团鹰潭市委、鹰潭日报社联合开辟“和谐创业青春行”专栏,宣传典型,弘扬新风。
李小林
从地球科学的广博到质量经济学的精细;从汉语学习的笨拙模仿到标准美式英语的演讲;从默默无闻的市计量工作者到省内知名的优秀青年学者。赵建华,这位来自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白族青年,在鹰潭这块红土地上,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跃。
上世纪70—80年代,龙虎山地层年代是一个谜,1986年,为了实现少年时代孕育的“恐龙梦”,赵建华跟随江西地层学界权威张利民教授来到龙虎山,进行地层古生物考察。在教授带队离开的情况下,赵建华只身留下多方寻找、调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贵溪市鸿塘乡徐伯村找到了第一块70厘米长的恐龙化石,经过显微镜下薄片鉴定,证实其有显微骨骼构造。正是这块化石,经中科院周明镇院士与叶祥奎研究员的研究,鉴定为恐龙化石。从此结束了龙虎山红石地层的年代之争。鹰潭因为有了恐龙,而更神秘;龙虎山因为有“龙”,而更显灵气。
2003年,当赵建华在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坛完成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用英语回答如何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及所有相关问题时,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硕士研究生问:“这是美国人吗?反正不可能是中国人!中国人讲不出这样地道的英语。”当他们知道赵建华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来自西南边远山区的白族学生时,赵建华的美式英语征服了现场的100多位博士、硕士生。但是,谁能想到,20年前走出大山,走出高原的他,连汉语都结结巴巴。多年前,为了报考中科院周明镇院士的研究生,赵建华设计了100天英语突击计划,把外语词汇量从4000多猛增到1万多,当年的全国考硕英语成绩达到68分,这对一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成绩。1992年以来,赵建华为企业做了30多万字翻译,为华康色素厂、亿丰磷肥有限公司提供全程的外语现场口语翻译,华康色素厂因此获得Kosher认证、华康色素从此打开了欧美国际市场。
2003年,赵建华以英语及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攻读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博士。一年后,主持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系统资源的约束理论与江西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连续发表《计量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优质量水平——质量经济学的主要命题》于学术期刊。同时英语稿在《美中经济评论》(纽约出版)上发表,其中,机会收益概念的提出,给出了企业创新动力的理论解释。作为省质量经济学、质量信用、质量竞争力方面的学者,赵建华多次承接省质监局的有关课题,成为全省该方面的优秀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