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印度青年甩饼
实习生张楠 记者 吴郡 /文 记者 刘红 /图
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面团,用面杖擀几下,捏紧面饼的一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几个“双手回转飞”,面饼越转越大,越转越薄,几近透明。接着是撒佐料,叠制成正方形的饼,放入烤盘……
在“一味吃”餐馆,印度青年沙力斯的甩饼表演吸引了客人的目光。
与中国结缘
在市区有名的饭店“一味吃”里,我们见到了这样的绝活,一位来自遥远的友国印度的沙力斯与他国家的特色食品“甩饼”。对于我们的来访,沙力斯略有些羞涩和紧张,棕黑色的脸上,一双有神的大眼睛,冲我们朴实的一笑,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
来中国之前,沙力斯在印度的酒店里就已经做了两年的甩饼工作,凭着出色的手艺,沙力斯被“伯乐”相中,邀请他来中国从事这项工作。沙力斯本人也觉得自己应该多出来见见世面,于是2003年10月,他踏上了飞往中国澳门的飞机。
从澳门下了飞机,沙力斯就到了广东的一家酒店开始了“中国之旅”的第一站。初来乍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沙力斯当时就懵了,异国他乡,连个可以说话的知心朋友都没有。和自己想像中的情景完全不是一回事,加上广东的饭菜口味他也无法适应,没过几天他就打了退堂鼓,想念亲人的心情使沙力斯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几次流下了思乡泪。
我们今天见到的沙力斯已经能够用一些简单的中文和大家对话了。他告诉我们,在广东他只做了两个月,就来到了江西,相比之下他更喜欢这里,因为江西的饭菜口味跟他的家乡很相似,都是以辣为主。他先后在南昌和吉安各待了一年,今年三月中旬他被邀请到了鹰潭的“一味吃”。
到“一味吃”去看印度人
“一味吃”的经理告诉记者,以前他们这里也卖印度甩饼,不同的是由中国人自己来制作的,这就突出不了印度甩饼的特点。这回他们邀请到真正的印度师傅来为顾客做甩饼,一是想增加顾客的吸引力,让顾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甩饼独特的工艺和面对着顾客现做现品,吸引了顾客的眼球和胃口,特别是小朋友们,经常都会央求父母带他们来看“印度人甩饼”。
第二点就是借此能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不仅能够推广印度的饮食文化,并且创出“一味吃”自己的特色,让鹰潭市民有更多、更好、更佳的饮食选择。
印度甩饼的魅力
印度甩饼,来源于印度首都新德里孟加拉湾大山脉,印度人也称之为“加巴地”。当地居民长年以筋面、麦乳等许多原料制作食物,其风味独特,制作神奇,有着“精、美、优、特”的特点,大体可分为甜味和咸味两种类型。
每天早晨,沙力斯7点多就开始准备一天甩饼需要的面。顾客就餐时,沙力斯的工作就是在副手的帮助下甩饼和烤制。他在做甩饼时,先利索的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用面杖擀几下,只见他捏紧面饼的一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几个“双手回转飞”,面饼越转越大,越转越薄,几近透明。接着是撒作料,叠制成正方形的饼后,放入烤盘,通过香制油类温火煎制,沙力斯一气呵成,前后不过三分钟。
制成的甩饼薄薄的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略带甜味,嚼起来层次丰富,一软一脆,口感对比强烈。沙力斯告诉我们,在“一味吃”,一晚上他和助手就能甩出70—80个饼来,将近用掉100斤的面粉。
解不开的“中国结”
今年28岁的沙力斯,距离刚开始来中国的日子已经过了两年多,渐渐的沙力斯也熟悉了这个“第二故乡”,并且越来越喜欢这里。除了这里的饭菜,他还喜欢喝点中国的啤酒。沙力斯告诉我们,在他的家乡物价比这里要高很多,一瓶啤酒在印度就能卖到90卢比(人民币与卢比兑换率为1:5)在中国只需2元钱。他还指着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笑着对我们说:“在印度,这样的衣服能卖到600—700多卢比,在中国也就100元人民币。”
沙力斯告诉我们,在印度国内他甩饼一个月的月薪只有4000—5000卢比,在中国一个月就能拿到3500元人民币。这两年他的存款就有3万多元,他说在中国工作非常开心。在中国他没有多少朋友,所以不工作的时候他会上网看自己国家的报纸新闻和电影。沙力斯说这里的人对他都很好。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在以前工作的地方,有一次一个服务员说自己有急事,借了沙力斯200元钱,结果第二天开始直到沙力斯离开那里去了别的地方工作,那个服务员也没有再出现过。
当记者问起沙力斯今后的打算时,他告诉我们来中国这么久,还没有回过一次家,他很想他的父母,
还有姐姐和妹妹。母亲打电话来一直催着他赶快回家。沙力斯还害羞的告诉我们他打算明年回家完婚。婚后,他还打算再回中国来,因为这里有他的事业,因为他喜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