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鹰潭久久倾力打造最好的鹰潭房产网、鹰潭人才网、鹰潭招聘网!

[月湖]城区基础教育资源规划全新布局

发布时间:2013-09-02 12:31:01   作者:鹰潭久久信息  来源:赣东都市报  浏览:   【】【】【

  记者日前从市教育部门了解到,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需求, 我市全面规划,做强做优鹰潭城区基础教育资源,让城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孩子们上学环境更美,家长们更加放心。

  现状:基础教育资源布局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缓解城区目前就学压力。伴随城市化、工业化提速,鹰潭城区人口由1983年建市之初的不到10万增至现在的24万人,从2009年起,小学、初中新生每年相应增加1200人左右,而近30年市区只增加了四中、六小2所学校,就学压力凸显。通过新建、扩建、改建、撤并等措施,整合优化城市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城区现有学龄人口就学需求。

  满足城区未来教育需求。随着鹰潭城市框架快速拉大,预计城区人口2015年将达到31万人左右,6—17岁学龄人口将达到5.75万人,中小学在校生将达到4.8万人,就学矛盾将更加突出。通过整合优化城区基础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城区人口教育需求。

  服务鹰潭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整合基础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网点合理布局,师资力量科学配置,办学条件优化达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解决“择校”和“大班额”问题,满足学生“就近入学”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为学生升学、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为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新鹰潭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目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并实现优质资源区域共享

  规划到2015年,市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入园率达70%以上,规模住宅区配套建设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达97%以上,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并实现优质资源区域共享,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鹰潭一中成为国内知名、赣鄱品牌的优质高中,鹰潭四中达到省级优质高中标准;提升教育服务“四个鹰潭”建设能力。

  遵循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保障投入、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学校布局及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人口变化相适应,与城区规划建设相配套,促进城区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举措:

  A、全面规划基础教育资源新布局

  在学前教育方面。将学前教育纳入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着力建设一批示范性公办幼儿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幼儿园。

  我市将新建公办示范性幼儿园。主要包括:在胜利西路延伸段鹰潭市第十小学(筹)旁创办鹰潭市第五幼儿园;在信江新区教育园区新建信江中心幼儿园;在鹰潭市第六中学旁新建鹰潭高新区中心幼儿园;在月湖教育园区新建鹰潭市第六幼儿园。同时,还大力建好小区幼儿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好心家泊、清波雅苑、凯翔外滩、滨江明珠、奥林山水等城区住宅小区幼儿园。凡居住5000人口以上、1万人口以下的小区配套建设一所规模为6个的幼儿园。凡居住1万人口以上的小区配套建设一所规模为12个班的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通过以奖代补、项目支持、委派园长、派驻教师、减免租金等方式,支持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民办幼儿园,依法保障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权利,规范管理民办幼儿园,推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

  在义务教育方面,大力推进学校新建增容。建好鹰潭市第九小学二期工程;在信江新区教育园区新建鹰潭市第五中学(九年一贯制);在月湖新城新建月湖教育园区,新建市第七中学、市第十一小学;在信江新区恒大住宅区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鹰潭市胜利东路36号现市教育局办公地址,迁建鹰潭师范附属小学;同时开展扩建增容工程。扩大鹰潭市第二中学办学规模,将现鹰潭师范附小校区纳入该校;原址扩建鹰潭市实验中学,由完中改办初中;完成鹰潭市特殊教育学校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原址扩建鹰潭市第六中学;原址扩建朱埠小学并更名为鹰潭市第十小学。

  在普通高中建设方面。将鹰潭市实验中学高中部并入鹰潭市田家炳中学,并实施改扩建;推进鹰潭一中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打造国内知名、赣鄱品牌的优质高中,完成该校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和大礼堂建设,增建国际交流中心。

  B、建立健全教师科学调配、合理流动机制

  统一师资调配。按照人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调配和使用的权利,建立健全教师科学调配、合理流动机制。按照各类学校师资配备标准(幼儿园每班2名教师1名保育员,小学、初中、高中生师比18.4:1、16.7:1、11.6:1)和生源情况重核教师编制,配足、配齐教师。对城区师资实施动态管理,推进公、民办学校教师交流。加强教师跨区调动工作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