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高考录取诈骗进入高发期 考生家长谨防“能人”忽悠
制图:朱静逸
提前获知录取信息、内部指标、关系门路……随着全国高考的结束,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将目光聚焦在高校招生上,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忽悠”高考考生及其家长。警方在此提醒考生及家长,一定要慎识别,谨防招生诈骗。
昨日,月湖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告诉记者,目前已进入针对考生和家长的高招诈骗多发期。去年高考结束后,分局就接到了几起此类报案,广大市民尤其是考生家长应该提高防范意识。
两种情形需注意:提前查分 找“熟人”就能上大学
据民警介绍,高考后的诈骗犯罪一般集中在两个阶段:查分阶段。高考后,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切地想知道考试分数的心理,发布虚假查分网站,盗取考生资料,进而盗取考生的网络支付账号。“现在高考是知分填报志愿,就算提前知道分数也没有用,大部分是心理作用。”民警提醒:“应耐心等待成绩出来,不要相信不明来源的网络链接,更不要在上面输入自己的银行账号等信息。”
高考录取阶段。骗子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有“熟人”、有“门路”,花钱就可以上好大学、好专业。“所以,一旦听见有人跟你说可以找关系上大学,那就要注意了。”此阶段还有一种情形需要注意,骗子会通过向考生邮寄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内。因此,对自己的录取情况,考生应认真核实,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警方提醒:家长应了解招生录取流程及相关政策
民警告诉记者,从以往案件的情况来看,以下几类考生、家长最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一是希望孩子读名校的,这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读上一所名牌高校,花钱买面子;二是孩子成绩不理想的,达不到志愿学校分数线的;三是接受不了孩子高考落榜的,为了让孩子取得大学文凭,一些家长不惜花重金找“门路”;四是对高考招生录取流程不了解的,少数家长误认为有关系就能上好大学,从而落入骗子的陷阱。
民警提醒,家长首先应该对高考招生录取流程进行深入了解,知晓相关政策、规定,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子;另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遇到以高考招生为名的信息时,应先打电话到权威部门核实后再作判断,以防落入骗子的圈套。
链接:近年高考招生录取诈骗案中常见骗术
1.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向考生、家长发送“提前查成绩”“提前获取招录信息”“花钱可以上重点大学”等虚假信息,然后发布“山寨”查分网站,盗取考生身份证、银行卡号等资料,进而盗取考生的网络支付账号。
2.谎称自己是某校招生代理人员或招生人员,或有“特殊关系”,吹嘘自己可以拿到内部指标等,甚至谎称可低分录取。
3.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向家长承诺只要肯花钱就可以搞到自主招生的指标。其实,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或“随意招生”,高考招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所有招生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下达并向社会公布,未经国家批准或者未向社会公布的,不能安排招生。
4.故意混淆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与普通高校招生的区别,蒙骗考生、家长。
5.伪造军校招生公文、公章等蒙骗考生和家长,骗取钱财。
6.利用考生及家长不熟悉招生流程的弱点,打着本科补录旗号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