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防红旗今更艳
本报记者 郑睦华
5月的余江,春风杨柳万千条。冒着霏霏细雨,记者来到余江县平定乡蓝田村采访。走进蓝田村姜来万家里,这位67岁的老人对记者说:“现在看的是有线电视,用的是自来水。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了。”今日蓝田村,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谁能想像,解放前的蓝田村,是血吸虫病重疫区,饱受血吸虫病折磨之苦。解放前30年间,余江县疫区有2.9万余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42个村庄惨遭毁灭。
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至今持续巩固血防成果已48年,这面血防红旗仍在高高飘荡。余江县巩固血防成果奥妙在哪里?能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
余江县平定乡蓝田村自1958年彻底消灭血吸虫后?该村在不断巩固血防工作成果的同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兴修水利、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公共卫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蓝田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阔步走在和谐发展的大道上。? 记者 朱友林 摄
(一)
余江人民举起消灭血吸虫病“第一面红旗”,巩固血防成果近半个世纪,这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的结果。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派出大批干部和医务人员来到余江疫区,帮助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5年,党中央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的号召,余江县积极响应,制定了具体方案。省里专门下派了专家组。全县上下万众一心,打响了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斗,终于消灭了肆虐余江几百年的血吸虫病。1958年,毛泽东主席从《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条消息后,夜不能寐,欣然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的伟大诗篇,鼓舞了全国人民坚定地彻底地战胜血吸虫病的信心。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余江县血防工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多次深入余江县考查和调研,向市、县干部问起的第一件事大都是血防工作,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帮助解决余江县血防工作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去得最多的是蓝田村这样的原重疫区,进村入户走访群众,调研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消灭血吸虫病难,巩固血防成果更难。市委、市政府把巩固血防成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向血防工作倾斜,为巩固血防成果提供有力支持。
在余江县采访,记者了解到,该县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县领导班子新老干部交接时,首要任务就是扛起血防这面红旗,将血防工作视为一种政治责任,哪一任领导班子在这件事上都不模糊。血防工作如同接力棒,一任一任往下传。上世纪70年代,有群众在白塔河查到一只钉螺,余江县委连夜召开常委会分析研究,发动干部群众3万多人,沿河“爬梳”查螺39公里,直到查清螺情才罢休。
1986年,余江县委、县政府制定奖励制度,对凡在余江县境内发现钉螺者每颗奖励30元,2004年奖励标准提高到每颗300元,但至今因未发现钉螺而无人领到奖金。
2005年和2006年,余江县持续两年以政府一号文件,专门部署血防工作,把血防工作纳入原疫区乡镇场和县直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二)
余江县取得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众志成城战“瘟神”;该县取得巩固血防成果48年的成就,同样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和力量。
多年来,余江县始终坚持全民血防教育,夯实血防群众基础。他们定期组织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参观血防纪念馆,原疫区中小学开设血防知识课,印发血防资料,自编血防巩固“三字经”,宣传普及血防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血防意识,参与、支持血防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2002年,余江县投资近400万元,应用声、光、图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血防纪念馆整修一新,以充分发挥血防纪念馆这一全国血防科普中心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引导人们强化血防意识。
余江县原疫区农村普遍制定了血防工作村规民约,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整治环境、改水、改厕、查螺报病。血防巩固阶段,全县共投工171万个,改造农田、沟渠、荒坡面积达1820万平方米,疫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余江县把血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疫区群众参与血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余江县基本形成了以生猪、花生、苗木花卉、中药材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形成了齐心协力“送瘟神”、团结一致奔小康的喜人局势。
(三)
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都必需依靠科学技术,这是余江县在血防工作中的真切体会。
消灭血吸虫病时期,余江县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血防所,成立了试验小组。科研人员深入疫区一线进行多项科学研究,在血吸虫病诊断、灭螺新药、生态灭螺、家畜防治和粪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科研成果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进程。
巩固血防成果,余江县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稳定血防队伍,健全血防网络。多年来,余江县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一直保留独立的县血防站,在原疫区每个村确定一名乡村医生为兼职血防员,形成了以血防专业人员为骨干,群众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血防网络。余江县还保证血防经费支出,增加血防人员10%的津贴,基层血防人员上浮一级工资,每年发给村级血防人员防疫补贴。
巩固血防成果,加强科学监测十分重要。余江县注意加强病源监测,48年来,县血防站对原疫区人群进行皮试、粪检等各种试验20余万人次,解剖家畜和老鼠3万余头(只)。同时,县血防站建立了外出渔民档案,每年定期对返乡渔民进行监测,对查出的血吸虫病感染者进行全程杀虫治疗,并追踪随访。
余江县对螺情监测更不放松。上世纪60年代每年查螺4次,70年代至今每年查螺2次,做到特别地区重点查,重点地区仔细查,一般地区抽样查,边缘地区扩大查,克服“年年查螺不见螺”的厌烦、松懈情绪,严格查螺责任制,推动螺情监测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
将血防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作为大农业、大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余江县在建立健全血防工作协同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究。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职能部门按照目标同向、协同一致的要求,在落实巩固血防成果措施中,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取得良好的工作效应。
在巩固血防成果的实践中,余江县始终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血防工作与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爱国卫生相结合,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全县血防工作规划,做好血吸虫病患者的救治,组织实施健康教育和改水改厕等工作。目前,余江原疫区群众全部用上安全卫生水,并兴建三格式无害化户厕1200座。创新卫生管理机制,打牢血防工作基础。该县对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面改造,配齐了医疗设备。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将乡镇卫生院由县级医疗机构托管,延伸技术服务,并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今年余江县被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对于保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水利部门把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与灭螺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近年来白塔渠水利血防环境改造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水利巩固血防成果的积极且重要作用。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确保了原疫区人畜用水的安全。
——农业部门认真做好家畜血吸虫病防治、监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引导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了“水改旱”、“水旱轮作”耕作模式;结合生态能源建设,大力推进了沼气建设,仅2003年就兴建沼气池1496余座。
——在农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农村陋习,文明卫生新风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