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鹰潭久久倾力打造最好的鹰潭房产网、鹰潭人才网、鹰潭招聘网!

续写建设新篇章 余江重修“母亲渠”

发布时间:2006-05-17 19:27:15   作者:鹰潭久久信息  来源:ytnews.cn  浏览:   【】【】【
    

    江西日报记者 江仲俞 本报记者 吴郡


    余江有条“母亲渠”——白塔渠。在血吸虫病肆虐的年代,贯串余江三分之二土地的白塔渠为消灭血吸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如今,一项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巩固血防成果融为一体的工程,又在续写白塔渠建设新篇章。


    走在余江广袤的土地上,记者的目光时时被这条传奇般的渠道所牵引;当沉下心解读余江血防旗号48年不倒的奥妙时,记者的心绪在这条渠道上环绕。这条渠,就是在中国水利血防史上有“血防红旗渠”之称的白塔渠。


        
   白塔渠的现实意义


    白塔渠长1000多公里,渠道的支系像“触角”,伸向余江县一个个村庄、一片片良田。在320国道旁,在48年前的血吸虫病重疫区蓝田村边上,改造一新的白塔渠水流明净,源源不断灌入万亩良田。


    4月27日,余江县长周瑛告诉记者,去年全国两会上,当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听取全国人大代表、鹰潭市市长胡宪对余江巩固血防成果和白塔渠的现状后,指示“余江血防红旗不能倒”,并对白塔渠的建设提出了要求。此后,投资600万元的原血吸虫病重疫区——白塔渠西片改造工程进入全面改造阶段,目前已成功改造50多公里的干渠和支渠。周瑛说:“当初余江人造白塔渠时,就把消灭血吸虫病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所以我们今天重修白塔渠时,更要付与白塔渠新的内涵。”


    这个内涵就是在利用白塔渠巩固血防成果的同时,让白塔渠成为余江农业生产的“造血渠”和农民生活的“幸福渠”。


    蓝田水电站“立交渠”是白塔渠改造工程的重点。这个“立交渠”很特别:电站依靠洪湖水库排洪道的水发电。发电后的水流在白塔渠的“上空”分成两股,一股泄入穿过排洪道下的白塔渠干渠,一股泄入白塔渠支渠。一水多用,一地多渠,在全国小水利建设中并不多见。


    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运转,白塔渠已进入“疲惫期”,特别是一些干渠和支渠,渠壁破损严重,泥沙淤积严重影响水路通畅,而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就是停留在水流缓慢的水草间,重修白塔渠迫在眉睫。


    当年挖渠是个壮举,现在重修白塔渠,更是一件利民富民的大事。


余江的“白塔渠情结”


    在记者印象中,河比溪大,溪比渠宽。可当记者来到白塔东渠干渠时,却大吃一惊:这条十几米宽的“河流”,竟是白塔渠的干渠!只见干渠上水流奔腾,渠两岸的树林枝繁叶茂。一座两孔石桥横架在渠道上。走在石桥上的农民告诉记者:“这条河,好得没话说!”    


   记者发现,白塔渠两“岸”的老百姓,把白塔渠称作“河”。在白塔渠管理局工作了20年的副局长吴美春告诉记者,白塔渠总渠由东、西、新3条干渠组成,总长120公里,63条支渠总长220公里,如果把斗渠、农渠和毛渠算在一起,不下1000公里。从上世纪中叶开挖,加上后来的不断改造,总投工400万工日,耗用木材1400立方米、水泥9578吨,完成土石方900多万立方米和混凝土13207立方米!


    4月18日晚,当记者来到潢溪镇,叩开彭财胜家的门时,这位83岁的白塔渠见证人提起白塔渠像说自己的亲人:“老百姓舍不得它,白塔渠的水是‘水王’啊!”上世纪50年代在潢溪当乡长的他,曾带全乡劳力到白塔东渠开挖渠道。后因他挖渠有功,留在了白塔渠,一干就是21年。


让“白塔渠精神”闪光


    续写白塔渠新篇,更多在于管理和精神的传承。


    余江人有一种精神,就是不服输。对待血吸虫病也是一样。余江人反复试验灭螺方法,茶枯杀螺、修沟灭螺、填沟灭螺、烧粪灭螺、水田改旱地灭螺、药物灭螺,什么办法都试过,最后才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灭螺方法。如今,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也用在了白塔渠管理上。


    余江县有一个“特设局”——白塔渠管理局。目前,这个局正进入全部改制阶段,县里正在按照水利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制订符合余江县情的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责。


    余江县委、县政府明确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白塔渠成为“死渠”,管理要活,机制更要活。今年,县财政还对白塔渠两个灌区分别补贴了20万元。


    余江人对改造白塔渠西片充盈信心。县领导称,接下来就是改造白塔渠的东南片,要把白塔渠建设成造福余江子孙后代的幸福渠。


    背景链接:余江白塔渠自南向北贯串余江县原整个血防疫区,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钉螺滋生环境,在消灭血吸虫病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设计效益为14.8万亩,由于工程布局合理,调度应用得当,充分利用水源,浇灌面积扩大到19万亩,并使1.6亩荒田变良田,1.95万亩旱地变水田,6.7万亩田地由单季变双季。兴建小水电站8座,总装机1685千瓦;特别是结合血防要求,填沟灭螺,送走“瘟神”,为消灭流行数百余年的血吸虫病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