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十年 “猪倌” 路
吴茂兴
十年前,有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为了挽救公公临近倒闭的猪场,毅然远离自己的家乡, 舍弃在镇政府工作的机会,和丈夫一起来到余江县中童镇,当起了“猪倌”。她就是余江县胖胖牧业总经理董香莲。目前该猪场年出栏6000头肉猪,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
在养猪场里,笔者见到了这位女能人,小巧的身材,说话轻声细语,很难让人把她与养猪能人联系起来。
创业的路上多艰难。1998年董香莲从江西农大毕业后,分配到家乡南康市镜坝镇政府。到镇政府报到后,她就和丈夫一起来到中童镇徐张村坂上潘家看望公婆。在公婆家里,董香莲 发现公公承包的猪场因疫情爆出临近倒闭,150多头母猪剩下不到90头,外面还欠账100多万元。“不能让公公辛辛劳苦创办的猪场就这样倒闭。”董香莲毅然离开所在单位和丈夫一起接下了猪场,并把从亲朋好友那软磨硬泡借到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为了节约资金,夫妻俩既当喂养员,又当技术员,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休息。为了尽快从学生转变成“猪倌”,董香莲从养猪最基本的喂猪开始学起,如何喂养、接产,一点一点地学。养猪是典型的“脏活累活苦活”,90多头母猪养在一起,仅是那种气味一般人就受不了。在母猪生产期,董香莲天天守在猪舍里,生怕有什么闪失。碰到天气严寒的时候,她干脆把被窝搬到了猪舍,为刚出生的仔猪剪牙、断尾。有一次,一头母猪难产,董香莲趴到地上用手助产,弄得全身都是猪粪,手臂磨出一道道血痕。她既要当“接生婆”,断脐、剪犬齿、人工助产,还要当研究员,称重、登记、做标记。如果一天有三四头种猪产仔,那就一昼夜别想睡觉。
说到第一年的创业史,董香莲平静地说,那时真的是很难很难,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邻近年关,银行来收利息2000元,可他们夫妻俩已经是身无分文,特别是90头母猪的饲料还没有着落。董香莲心急如焚,再弄不到饲料,过年了不要说没钱,就是有钱也难买到饲料。她四处筹借,好不容易才借到2000元,后来又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东乡县一位玉米经销商处赊销了20吨玉米,解了燃眉之急。
作为一个兽医专业毕业生,董香莲很清楚防疫的重要性。她严格做到消毒,按照防疫要求打好防疫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主动向农大教授和专家请教。1999年2月,猪场有一些猪得了弓形体寄生虫病,她自己解剖症状及病理现象,然后把病猪带到南昌,请专家认证,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从而减少了损失。经过半年多的探索,董香莲对母猪产前、产中、产后的生活习性和反应把握得十分精确,大大提高了母猪的产仔率和成活率。由于管理、技术到位,猪场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3月份,董香莲的猪场第一批900头生猪顺利出栏。
猪是养成功了,可董香莲的运气却不济,1999年后持续几年生猪行情很不好,猪价很低,每头猪仅有三四十元的微利。但董香莲坚信,这只是暂时的。在别人纷纷退出养猪行业的时候,她却把赚来的钱一部分用来还债,另一部分继续投资在养猪上。
随着养猪技术的不断提高,董香莲更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严格做到猪场的消毒和强化喂养人员的防疫意识,丝毫也不敢大意。在全国生猪养殖不断滑坡的情况下,她的猪场规模却是不断扩大,效益也是连年翻番。2003年发生的隐形猪瘟,2004年一场从天而降的“五号病”与“蓝耳病”交叉感染,2006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等一次又一次“浩劫”,使得许许多多的养猪大户损失惨重、甚至于破产倒闭,但是董香莲的猪场却凭借着过硬的防疫管理技术一次又一次逢凶化吉。到2005年,董香莲不仅把公公原来欠下的100多万元贷款还清,而且养殖规模也由原来养殖90头母猪、年出栏1000余头,扩大到养殖250余头、年出栏3000余头。2005年初,具有敏感意识的董香莲感觉到生猪市场将很快会上扬,董香莲思量着扩大养猪场规模的同时经营饲料加工销售。她的意见得到了丈夫的赞同和支持,夫妻俩又做起了饲料生意。由于诚信经商,饲料厂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在多年的实践中,董香莲把养猪的门路摸了个一览无余,甚至于生猪市场的风云变幻也了如指掌,就是凭着这股劲,董香莲的养猪事业越走越通达。来养猪场学习取经的人越来越多。周围许多村民也动起了养猪的念头,董香莲都是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哪个养殖户有困难,她都是做到有求必应。董香莲常说,她曾经受到别人的帮助,那种恩情让人一辈子铭记在心,现在能帮别人是她最快乐的事情。中童镇一位村民罗年道也想经过养猪发家致富,董香莲不仅传授养猪技术,还主动给他提供饲料和母猪,帮助扶持扩大养猪规模,如今罗年道已发展成年出栏生猪2000头的养猪大户。
谈起今后的打算,董香莲豪情满怀,今年养猪场养殖母猪扩大到500余头,争取年出栏生猪8000头,饲料厂今年投资再增加100万元,好好大干一场,为社会多作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