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建成全国首个血防村史展览室
(实习生 张楠 记者 吴郡) “一段苦难史,满腹辛酸泪。”蓝田村是余江血吸虫病重灾区,有着悲惨的过去。为了牢记历史,不忘党恩,强化全民血防教育,防止“瘟神”卷土重来,2006年4月该村建成全国首个血防村史展览室。展览室开放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极好的宣传教育阵地。
血防村史展览室有近30平方米,共分成“村史、灾难深重、战天斗地、典型人物、巩固成果、今日蓝田”六个版块,再配以钉螺标本等实物。展览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生动翔实地再现了蓝田村的过去与现在。村民们参观后说:“小小展览室,意义不寻常。”
血吸虫肆虐时期的蓝田村十室九空,野坟垒垒。曾有民谣说:“身无三尺长,脸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出了房”,逼真地反映了“瘟神”肆虐下的悲惨景象。据统计,仅解放前30年间,该村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的有近3000人,毁灭村庄3个。看了这段文字后,余江一中的陈老师说:“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既感叹过去岁月的悲惨,更感慨今日生活的美好,应倍加珍惜。”
解放后,余江县人民战天斗地,创造性地采取了“开新填旧、土埋灭螺”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消灭沟塘钉螺的决定性胜利。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第一面红旗》的报道,使蓝田畈声名远扬。毛主席阅后夜不能寐,写下了光辉诗篇《送瘟神二首》。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蓝田村村民继续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建设美好生活。后来,该村先后实施了“园田化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基本上实现了园田化,处处是“田成方,渠成网,东西一个向,南北一个样,丘丘都平整,能排又能灌”,一块块“棺材田”变成了“吨粮田”。
经过多年的建设,蓝田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基本实现了“十化”:道路水泥化、电视有线化、燃料沼气化、饮水自来化、建房规范化、耕地园田化、灌溉自流化、池渠洁净化、种田科技化、就医合作化。
今年74岁的刘金元,从小就染上了血吸虫病。消灭血吸虫病后,他担任大队书记20多年,1977年当选党的十一大代表,是该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人。在为大家讲述蓝田村史时,他激动地说:“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蓝田村的今天。建血防村史展览室就是教育大家不忘过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